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


    

后蜀王墓

    孟知祥(公元874—934年)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以后被任命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在蜀整顿吏治,减少课税,训练甲兵,颇有作为。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元ib.月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七月病卒,葬和陵。子孟昶嗣,公元965年灭于北宋,卒于京师。和陵史书无载,1971年考古工作者发现并发掘。

    和陵是孟知祥夫妇合葬墓,位于四川成都市北约七公里的磨盘山南麓,地面有高大的坟丘,下部围砌青石,周长77.4米。全墓由羡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全部用青石砌筑,以石灰作粘合剂,建筑风格特殊。羡道有22级台阶,甬道为券顶、设闸门和双扇墓门,地面有覆马槽式排水沟一道,两者总长12.5米。墓门为牌楼式建筑,屋脊两端的鸱吻上面刻龙凤,四根门柱上分刻青龙、白虎,左右各有一尊圆雕武士。武士高1.1米,身披甲胄,手执剑斧。

    墓室中间为主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三室均为圆形,穹隆顶,主室直径6.7米,高8.16米,耳室直径3.4米,高六米,三室之间有门互通。地面用长1.7米、宽一米、厚0.3米的石板铺墁。耳室一部分石块上刻有上交石料的地名、时间和尺码。主室壁面彩绘男女宫人,线条流畅,造型丰满。主室有陈放棺椁的须弥座式棺床,长5.1米,宽2.75米,高2.1米,形制与王建墓棺床近似。上层一周浮雕双龙戏珠,中层四面各凿长方形孔数个以作插放罩棺帐柱之用,底座一周线刻莲瓣。前后面各有高浮雕的裸身卷发力士五人,四角各有高浮雕身披甲胄的力士一人,皆作跪地负棺状,表情各异,形象生动。主室顶部正中以浮雕蟠龙结顶,下方四角各有一个小铁环,正对棺床四角,推测为牵挂罩棺锦帐所用。棺床前方右侧放置孟知祥妻晋王李克用从女福庆长公主墓志一盒和石质油缸一口,左侧残存孟知祥玉册数片。

    

闽王墓

    闽在今福建境内,建立者为固始(今河南)人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唐昭宗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死后,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后梁封为闽王。公元925年王审知卒,其子延翰继立,次年被弟延钧所杀。王延钧公元933年称帝,两年后被杀,此后内讧不已,公元945年被南唐所灭。

    王审知在位期间,“每以节俭自处,造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死后葬福州城北凤池山,公元932年迁葬莲花峰下。莲花峰上锐下圆,形若莲花,东西两山称东、西室山,附近是闽王族葬地之一。王审知及子王延钧、孙王继鹏等均葬于此。据宋人王继先《复闽祀祖记》载,五代时特在山南麓建莲花和永兴二寺,由八僧人守冢。

    王审知墓在东、西室山中间,封土为陵。今陵园内仅存三层阶式陵台及石翁仲、石兽等。《历代陵寝备考》记载:“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种屯军三十人盗发闽王冢,冢门坚甚,而窍上隅入之。圹广如屋,前祀王绘像,几列五供,悉用金银珍宝器。后寝红棺二,王、夫人也。”

    王审知墓东约0.5公里的东室山南坡上有两座并列坟丘,均南北向。1965年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发掘,东边一座出土墓志一方,知为王延钧夫人刘华墓。刘华卒于长兴元年(公元930年),王延钧尚在位。西边一座在清乾隆时闽人郑杰《访闽王墓记事》中记载已被盗发。所葬可能是王延钧或其另一夫人。墓建在依山势辟成阶梯状的台地上。最下第一层台地平面呈凸字形,第二层台地正中有马蹄形土阜,表面散布砖瓦,可能是墓的附属建筑遗址。

    两墓封土圆丘形,下层铺石,周围砌砖,上填杂土及碎石。两座墓墓室结构、大小相同,当为同时建造的。墓室全部用宽0.2米,长0.5米左右的花岗石块叠砌。平面长方形,全长8.4米,分为前后两室,前面各有一门。前室平面近方形,后室平面长方形。两室均为拱顶,用石板铺地。后室中部为长方形棺台,占总面积三分之二多,后壁正中辟一个放墓志的长方形龛。两座墓都因早年多次被盗,随葬品残留不多。刘华墓出土有陶男女俑、镇墓兽、残陶瓷器及墓志等。陶俑姿态有拱手、执物、弯身、扶杖等,比例准确,神态生动,承袭了唐代写实作风。

    

南汉王墓

    南汉是两广地区的一个割据政权。公元917年,刘䶮〔yan俨〕称帝,史称南汉,公元942年卒。子刘玢即位,次年其弟刘晟杀玢自立。公元958年晟死,子刘〔g厂〕即位,公元971年降宋,举族迁京师。《旧五代史》记载,刘䶮墓称康陵,刘晟墓称昭陵,在今广州近郊。

    根据1972年调查,康陵位于广州郊区北亭,为砖室墓,顶部五层券拱。墓室长约12米,分前室、过道和后室三部分。后室近方形,前室稍窄而长,每边各有八个壁龛。墓门用大石板横砌封堵。

    关于昭陵,《五代史记·南汉世家》载:“卜葬域于城(兴王府,今广州)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