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仰覆莲、蕙草等花卉。后室顶绘星座图,与后室底部雕刻的河流图上下辉映。顺陵原有类似彩画,大部已脱落。钦陵中室北壁两侧为整块青灰岩,各有一尊高浮雕披甲持剑武士像,上方横额浮雕“双龙戏珠”图像。棺床上部边缘雕刻海石榴花,座侧浮雕八条舞龙。后室两扇门用整块青石板制成,高2.24米,厚0.15米,共宽2.4米。面上刻有装置门钉和门环的孔。
二陵均被盗,仅出少量陶俑、陶制动物、玉石哀册、铜器、铁器以及陶瓷器碎片。陶俑造型生动,装饰、表情各异,有拱立、持物、舞蹈的男女俑,持剑、持盾的男俑以及人首蛇身、人首鱼身的俑,其身份包括妃嫔、贵妇、侍女、舞姬、内侍等。哀册内容为歌功颂德之词。
吴越王墓
唐末,钱镠〔liu流〕(公元852—932年)在今浙江一带的十三州之地建立割据政权。公元902年称吴王,后梁时被封为吴越国王。公元978年被宋灭亡,历经三代五王,共80多年。
钱镠卒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明宗“以王礼葬,仍赐神道碑”。吴越王墓分布在杭州市郊和临安县两地,均建于背山面江的山坡上。钱镠墓位于临安县城东北太庙山下。附近还发现了几座吴越王室墓。在县西约2.5公里的明堂山发掘了钱镠之父钱宽墓,在县南功臣山下发掘了其子钱元玩墓。这几座墓属吴越早期,墓室结构基本一致,都是多耳室券顶砖室墓,前室长方形,后室呈船形。第二代吴越王钱元瓘(公元887—941年;公元932—941年在位)墓在杭州市郊玉皇山下,墓前有明嘉靖年间所立“吴越国文穆王墓”碑。东面施家山南麓为其次妃吴汉月墓,两墓相距约400米。西面玉屏峰下为其子钱弘佐墓,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杭州太守李公亨所立神道碑,墓已被毁。钱元瓘和吴汉月墓于1958年和1965年发掘。
钱元瓘、吴汉月两墓结构、用材、彩绘、雕刻、随葬品基本一致,皆为石椁墓。钱氏墓分前、中、后三室,吴氏墓仅前、后二室,前室两侧有耳室。石椁均用红色砂砾岩厚石板制作,此种石料不产于杭州附近,系从外地采运而来。封门和门框用大块石灰岩凿刻,连接处都作出榫卯。前室原施彩绘。后室四壁雕刻图像,表面施朱、红、绿等色彩绘。上层为宽带状牡丹图案,中层为四神,下层为十二生肖神像。后室石椁顶部刻天文图,以北极为中心,星象位置相当准确,星和星之间用线联接,构图简明,星象连线及周围贴金装饰。它比现存苏州石刻星图早300多年,直径约大一倍,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随葬品中有一批珍贵的“秘色瓷器”。制作十分工整,胎质细腻坚实,多呈浅灰色。釉色以青和青绿为主,有的面上还以贴金装饰。
前蜀王墓
前蜀是王建(公元847—918年)在四川带建立的割据王国。王建,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被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在成都建立蜀国,史称前蜀。王建在位12年,死后由子王衍继位,七年后被后唐所灭,衍被杀。
王建墓名永陵,在今成都市老西门外高地上。1942—194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发掘,使这座湮没千年的陵墓重现在人们面前。
永陵封土为陵,封土圆丘形,夯筑,基部周围用条石垒砌,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其外有间隔1.5—2.5米的三道砖基,似为陵垣遗迹。正南面砖基之间有包砖夯土墩台一对。陵前原有石刻。1971年在陵南300米处出土一躯巨大的文官石像,头戴冠,身佩剑,双手执笏〔hu户〕,线条粗犷。石像保存完好,高3.8米,连座通高4.1米,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陵前设置高大石像在五代十国其他陵墓中尚未发现。
墓室南向,无墓道,全长23.4米。由14道红沙岩砌筑的拱券组成,分为前、中、后三室,每室装木门一付,室间有甬道相通。室壁面上涂抹细泥、白垩,上施天青色和朱红色彩绘。中室为主室,面积较大,中央偏后建须弥座式石棺床,高0.84米,长7.5米,宽3.35米,上置棺椁。棺床东、西、南三面浮雕24名乐伎,其中舞者二人、奏乐者22人,表情生动,姿态互异。乐器组合属燕乐,有琵琶、拍板、鼓、笛、笙、筝等共20种,组成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棺床两侧排列托棺床的12个力士半身石雕,戴盔或冠、着甲,神态沉着勇武。后室建石床,上置王建圆雕石像,表面残存粉彩痕迹。像高0.86米,头戴折巾,身著帝王常服,比例匀称。《五代史记·前蜀世系》载,王建“为人隆眉广颡〔sang嗓〕,状貌伟然”,《册府元龟》记载他“隆眉广颡,龙眼虎视”。此像面貌浓眉深目、隆准高颧、薄唇大耳,与史籍记载相符,是一座写实的佳作。
该墓早年被盗,出土随葬品仅30余件。棺内出的玉銙〔kua垮〕、铊〔shi施〕尾和银扣玉大带,后室出的宝盝〔lu路〕及谥宝、册匣及玉册、银盒、银钵、金银胎漆碟、银平脱朱漆镜奁,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