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中原地区王朝不断更替,前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其他地区主要在南方则有十个割据的王国:长江下游的吴、南唐,浙江一带的吴越,福建一带的闽,四川一带的前蜀、后蜀,两湖地区的楚、南平,两广地区的南汉和山西境内的北汉。由于这些政权时间不长且多动乱,其帝王陵墓大部没有详细记载。后周帝陵在河南新郑县北,保存较好。晋高祖石敬瑭(公元892—942;936—942年在位)墓在河南宜阳县北12.5公里石陵村。汉高祖刘知远(公元895—948;947—948年在位)睿陵在河南禹县西北25公里柏村,地面仅保存冢丘和少量石刻。其他经过考古调查发现、发掘的有南唐李昪〔bian变〕、李璟墓、前蜀王建墓、吴越钱元瓘及吴汉月墓、后蜀孟知祥墓、南汉刘晟墓等。

    

后周帝陵

    郭威(公元904—954年),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公元951年代汉,建立后周,都开封。历三世,共10年。后周时期将官田归民耕种,减轻农民徭役,生产得到发展。世宗时先后占领后蜀的秦、凤、阶、成四州和南唐的江淮14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二州,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后周诸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城北18公里的郭店附近。周庄村南一座为太祖郭威的嵩陵,陵上村西、南和东北三冢分别为世宗柴荣(公元921—959;954—959年在位)的庆陵、世宗皇后符氏的懿陵和恭帝柴宗训(公元953—973;959—960年在位)的顺陵。

    据《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载,郭威临终前谓柴荣:“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远近?,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瓦棺纸衣,……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千万千万,莫忘朕言。”由此可知崇陵修建时的情形。

    崇陵与庆陵坟丘较大,周长103米,高19米。懿陵与顺陵坟丘较小,周长30米左右,高三—四米。庆陵陵园正方形,每边长约200米,南部设门。陵前设祭坛。顺陵墓室砖砌,平面圆形,穹隆顶,直径6.2米,高约七米。墓室及甬道壁面彩绘壁画。墓顶绘星象图,甬道东侧有“文吏迎侍图”,墓室西侧残存“武吏端斧图”。

    宋代周采用了“禅让”形式,因而对后周陵墓明令保护。宋史载:高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给守陵三户,岁一享”。金元时期逐渐荒废。明代初年又曾对庆陵进行大规模修缮。至今园中古柏参天,陵前留有历代碑刻40余通。

    

南唐陵墓

    公元937年李昪灭吴,建立南唐,都江宁(今南京),据有今苏、皖、赣、鄂以及两湖部分地区。南唐继承吴的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统治者以唐室子孙自居,在典章制度上尽力模仿唐代。李昪(公元888—943年;公元937—943年在位)死葬钦陵(亦称永陵)。中主李璟(公元916—961年;公元943—961年在位)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公元958年被迫向后周称臣。公元961年李璟死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迎葬于钦陵之侧,号顺陵。后主李煜(公元937—978年;公元961—975年在位)时南唐为宋所灭。

    南唐二陵的地点,文献记载不详。1950年经过考古调查得以发现并进行了发掘。

    二陵位于南京市江宁县牛首山南麓,背后为牛首山的双峰,左右群山环抱,前面为农田,所谓“背依天阙,面矗云台”,形势极为优胜。

    二陵的形制保存了汉唐以来陵墓建筑的传统,细部结构、装饰和随葬品也大多模仿唐代作风。陵向南,东西并列,相距约50米。建筑形制、规模、用材大致相同,都是依山为坟,在山的缓坡上凿出一片平地,再建墓室,然后周围填筑。钦陵坟冢圆丘形,直径约30米,封土厚6.5米。最下一层铺着覆置的瓷碗,排列整齐,上面用石灰、碎石、黄沙层层夯打,既增加强度,又起隔水作用。顺陵西、北两面与山坡相连,形成斜坡形,封土中夹有平铺的青石板。建造都是砖石并用,钦陵用石料较多。砖的形制可分为长方形、楔形等五种。二陵都有前、中、后三个大小相似的主室,两旁各附侧室,钦陵13个,顺陵11个。钦陵全长21.48米,宽10.12米,高5.3米;顺陵全长21.9米,宽10.45米,高5.42米。后室建石制的棺床。钦陵后室及侧室用长方形石条砌筑,顶作覆斗形。其余用砖建的墓室,顶部为四方合拱形。钦陵中、后室用石板铺地,其余各室用砖铺地。墓门均用巨石封塞。墓室四壁均仿木建筑形式做出倚柱、阑额、斗拱、柱头枋等。斗拱都是简单的一斗三升式。钦陵的这些部位及后室顶部都施彩画。底部墁一层厚2.5厘米的糯米汁和石灰混合的泥浆,其上用灰粉刷,然后彩绘。所用颜色有朱红、赤黄、石青、石绿、赭等色。彩画用工笔技法,内容多为缠枝牡丹、海石榴花、宝相花、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