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自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王朝至907年灭亡,前后近300年,共历21帝。其中除武则天合葬于乾陵,昭宗李晔和陵和哀帝李柷〔chu触〕温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具体地点不详)以外,其他18个皇帝的陵墓都在陕西省关中盆地,渭河以北的黄土原(俗称二道原)和北山各岭顶部。陵区西起高宗乾陵,东至玄宗泰陵,分布于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六县境内,绵延100多公里。黄土原海拔500—800米左右,原高土厚;北山山脉海拔750—1200米,山峰南北成陡坡,东西为深谷,多属圆锥形的孤山。这种背依山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川、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置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图8)。
唐代陵园建制,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中轴线南北向,东西对称布局。兆域内帝陵玄宫、神道和乳台至鹊台之间作三级台阶状。陵墓所在的内城偏北,外设外城,陪葬墓多在陵园东南,内外分为三重。这种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其设计思想显然受到都城长安城布局的影响,并且影响了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帝陵的设计。各陵占地面积很大。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昭陵和贞陵周围120里,乾陵周围80里,泰陵周围76里,定、桥、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简、靖等13座陵周围40里,献陵最小,周围20里。
![]()
图8 唐十八陵地理位置分布示意图
(采自《关中唐十八陵》,《文物天地》1988年第5期)
唐代18陵的构筑分为“积土为陵”和“依山为陵”两种形式。积土为陵的有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四座,都分布在黄土原上。这类陵丘用夯土筑成,呈覆斗形,类似汉代陵墓,但规模较小。其余14座则依山为陵,分布在北山山脉。这类陵墓利用山势,玄宫开凿于山峰南面的山腰上,上部不筑坟丘,前面有一条长墓道,气势十分宏伟。经过勘察或试掘的乾陵、桥陵、定陵、泰陵、建陵、崇陵和简陵的墓道和墓门全部用石条砌筑封堵。桥陵墓道全长约70米,宽3.78米。墓道下层的石条排列整齐,石面皆刻出编号,用天、地、玄、黄、宇、宙等字划分,有“天卌一”、“地卌六”、“玄卌一”、“黄卌五”等。石条最长的1.22米,最短的0.37米,厚0.4—0.45米。石条间的缝隙以石灰灌注。估计整个墓道共砌筑石条3900多块。
关于唐陵“玄宫”,文献记载笼统,也没有经过考古发掘,结构尚不清楚。据《唐会要》记载,昭陵玄宫进深75丈(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重石门。五代的温韬盗掘时曾看到:玄宫“中为正寝,东西厢列”,建筑宏丽,不异人间,墓内随葬有包括“前世图书、钟王笔迹”在内的大量珍宝。通过几座发掘的陪葬墓可以对了解玄宫的结构得到一些启示。如懿德太子李重润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是按“号墓为陵”的制度构筑的。懿德太子墓墓室由斜坡墓道、六个过洞、七个天井、八个小龛、前后甬道和砖券穹隆顶前后墓室组成,全长100.8米。其布局模仿皇帝内宫设计。过洞大致相当于宫城门、宫门和殿门,而前后室则象征前朝后寝。墓内有大量的壁画,使用哀册,不用墓志。壁画内容有门列棨〔qi启〕戟,仪仗出行,以及伎乐、供奉、内官、宫女等,都与文献记载的宫廷制度相吻合。
陵园有内外两重围墙,布局左右对称。陵墓四周夯筑内城墙,四面各辟一门,南曰朱雀,北曰玄武,东曰青龙(东华),西曰白虎(西华)。积土为陵者,城多为方形,四门正对陵丘。依山为陵者,城呈不规则多边形,南、东、西三门大多正对玄宫,北门多因地势而筑,方位不正。门外均有阙一对,四角有角阙。外城墙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内城南门内有献殿,南门外有很长的神道,神道中间设阙名乳台,南端设阙名鹊台。乳台与南门的距离一般在600米以上,乳台与鹊台的距离一般为2000多米,少者1500米左右。乳台至南门的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石刻。门阙、角阙、乳台和鹊台基址均为夯筑,夯层厚约八厘米。底部四周砌条石,上部外面包砖。遗址附近多有唐代砖瓦,推测上部原有楼阁建筑。“下宫”多数建在帝陵西南、鹊台西北、距陵墓2.5公里左右的山下,是守陵官员和宫人居住和进行日常献祭的地方。
唐太宗昭陵是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玄宫所在的九嵕〔zong宗〕山,山南地势孤绝,山北则较平缓。因距献殿较远,所以特在陵的北面玄武门内修建了一座祭坛作为举行大典的场所,是其他陵所没有的。祭坛遗址东西宽53.5米,南北长86.5米。寝殿在山南50米,是一座院落式建筑。坐南面北,周有墙垣,东西长237米,南北长234米。正殿在南,东、西、北三面为廊,院中有方亭,院门有三个门洞。九嵕山的东、西、南三面建凿许多石窑洞,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