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都以南京为都城,统称为六朝。这一时期是汉唐两个大一统时代的中间过渡阶段,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六朝陵墓继承了两汉时期的依山为陵,东汉时期不置陵邑、不建陵庙、陵园四周不筑垣墙等葬制,但在陵前设置长神道、神道两侧立对称石刻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六朝时代帝王陵墓有71处,至今地面有遗迹,或已经发掘可能属于帝王陵墓的约有40处,集中分布在江苏省南京市和丹阳市两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作过多次调查,并发掘了其中一些陵墓。如南京东晋穆帝永平陵和恭帝冲平陵,丹阳南齐景帝修安陵、宣帝永安陵或高帝泰安陵、东昏侯墓或和帝恭安陵,南京陈文帝永宁陵和宣帝显宁
陵墓多是在山腰凿岩为坑,再用砖石砌造墓室、墓道,然后填土夯平,东晋以后上部都起坟丘。丹阳胡桥南齐永安陵或泰安陵的坟丘呈方形,现尚高出地面八米。南京西善桥陈宣帝显宁陵坟丘高约10米,周长约140余米。
已发掘的几座帝王陵墓的墓室都为单室,砖结构,大小、装饰略有区别。早期为平面长方形,中期壁面外凸成弧形,晚期平面呈椭圆形,顶部用楔形砖起券,作券顶或穹隆顶。墓室内壁砌出排列整齐的花纹图案,或以模制的画像砖拼成壁画。室前建甬道,甬道中设两重石门。门额呈半圆形,上雕仿木结构的平梁、人字形拱。墓室地面铺砖,前部砌阴井口,下砌排水暗沟,经甬道底直通墓前低洼地或水塘内以泄墓内积水。沟长都在100米以上,用七八层平砖砌成。这种排水沟为其他时代和北方地区陵墓所少见。墓门外砌封门砖,并加砌两道封门墙。再围绕墓室外壁与墓坑石壁之间砌挡土墙。
墓壁的砖画,小幅一砖一幅,大幅则由数十以至数百块小砖拼砌而成,有的画幅达两平方米。画面为浮雕式,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内容题材丰富,有反映宗教迷信内容的青龙、白虎、狮子、羽人等神灵怪兽,还有甲骑鼓吹、仪仗侍从以及竹林七贤等历史故事。南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墓壁画的分布是:甬道两侧为狮子,墓室四壁前部按方位分设四神图像,左右两壁后段各为半幅竹林七贤图,下部则是出行场面等。砖画周围模拟当时宫廷中华丽的织锦壁衣,用莲花纹和钱纹等组成图案。砖侧刻画砖画名称、方位和数序。可见墓室的建造,从设计到施工都有精密的规划。由于南朝绘画真迹未能流传下来,这些砖画便成了一批珍贵的美术史料。
这些陵墓早年均遭严重盗扰,出土的随葬品不多,仅有一些瓷器、铁器和装饰品。修安陵出土的两件侍臣装束石俑,高约90厘米。
六朝陵墓前立石刻的已知有32处,其中属帝陵的十余处。帝王陵墓中石刻保存最多的是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和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各有八件。其他各陵一般仅存石刻一对,有的只一件。石刻十分注意左右对称,并有一定的制度。完整的为四种八件,即帝陵有石兽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王公墓有石狮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另一对因残缺无法确指,应为碑或是石柱。帝陵与王陵不同的是帝陵前石兽有角,一个双角、一个单角,两者均有翼,通称为麒麟,或双角称天禄、单角称麒麟。王陵前石兽无角,形似狮子,一般称为辟邪。天禄、麒麟是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瑞兽,常常是应“贵人”才出现,所以只有帝陵才能使用。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勇猛、显赫,适于臣下使用。
石兽都用整块巨石雕成,形体硕大,气势非凡。其姿态大都仰首垂身,有的蹲伏待命,有的欲进还停,骨劲肉丰、矫健雄浑、极富生气,与汉代石雕那种呆板、古拙的作风已完全不同。
石柱或称华表,结构分为三部分。下部为柱础,上层雕口内含珠的两条相交螭〔chi吃〕龙,下层四面浮雕各种动物。中部为圆形柱身,表面饰直线瓜棱纹(24—28道)。柱上部有长方形石额,刻墓主人某某之神道字样,上下雕蛟龙纹、力士等装饰,其上部为仰莲形圆盖,盖上立一个圆雕小兽。整体造型浑然一体,亭亭玉立。
石碑顶部饰双龙交缠,环缀于碑脊。碑身两侧刻神怪、珍禽、瑞兽等图案。碑座为龟趺〔fu夫〕形,碑文多已漫漶不清。
至于陵前建筑,现在已无遗迹可寻,据《南齐书·始安贞王道生传》记载:“建武元年追尊为景皇,妃江氏为后,立寝庙于御道西,陵曰修安”,可知陵前原建有寝庙,作为守陵和祭祀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