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汉代帝陵
或从事陵事活动人员的住地。

    汉代帝陵旁建有陵庙,供奉皇帝“神主”。《汉书·韦贤传》载:“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庙的规模很大,周围筑有墙垣。内有正殿、殿门和阙等建筑。陵庙的位置并不一致,一般都不在陵园内,也不一定与陵园建在一起。如武帝的龙渊庙、昭帝的徘徊庙均在陵东,元帝庙在陵西北,宣帝庙在陵东北。陵庙与陵墓的距离远近不一,远者几里,近者几百米。庙寝之间修建“衣冠道”。宣帝庙中央现存一座夯土台基,东西长73米,南北宽70米,厚五米。东西两边各有一条道路通往陵墓。当时祭庙活动非常频繁,除月祭外,各主要节气庆典都要举行仪式,将衣冠由寝殿迎入庙内,接受祭祀。文武大臣遇到重要事情,也要参谒陵庙。

    西汉各帝陵都有很多陪葬墓,成为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陪葬墓分布在帝陵以东司马门外神道两侧,少数在帝陵以北,形成很大的陪葬墓地。这种布局颇似诸侯和大臣朝谒天子的布置。据文献记载,长陵陪葬者有萧何、曹参、周勃、王陵等人,都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文武重臣,至今地面上还保留有70余个高大的坟丘。坟丘多为南北向排列并成组分布,每一组内大多成对并列。陪葬墓附近还有园邑、祠堂之类建筑。陪葬于茂陵的有霍去病、卫青、金日磾、霍光、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多为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双重身份的人。宣帝以后各陵的陪葬者则大部以外戚或者宦官为主。宣帝杜陵陪葬墓已发现107座,分为东南与东北两个区,每个区内又有成组的墓群,但见于文献记载的陪葬大臣只有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丙吉、卫尉金安上和中山哀王刘竟数人。

    霍去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六次出击匈奴,开通了“丝绸之路”。因屡建奇功,被封为冠军侯、骠骑将军,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大型坟墓,封土上堆放巨石,形状似祁连山,以表彰他在祁连山一带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墓前陈列着大型石雕。现存16座,有马踏匈奴、怪兽食羊、人抱兽、跃马、卧马、伏虎、卧象等。全部利用天然巨石分别以线雕、圆雕、浮雕技法稍加雕凿而成,手法简练、自然。石雕神态各异,猛兽凶猛,牛象温顺。马踏匈奴一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马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仰卧一人,高颧虬〔qiu求〕髯,手持弓箭匕首,作垂死挣扎状。从石刻上所刻文字题铭得知,这批石刻是“左司空”监造的。它们是已知我国墓前置石刻最早的一例,对以后历代陵墓前配置石刻有深远影响。

    陵邑的设置,始于秦始皇。汉承秦制,自汉初至汉元帝下诏罢置陵邑止,其间各陵都设陵邑。陵邑的作用一是供奉陵园,二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富,以便强本抑末、巩固中央集权统治。陵邑大多数分布在帝陵以北、以东。初时相距甚近,从文帝开始距离加大,少者一二里,多者五六里。据文献记载,各陵邑的人口大约为三—五万户,其中许多户属豪强大族,他们广蓄奴婢,因此成为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陵邑的人口成分构成也比较复杂,达官显宦、学者文人、俳〔pai排〕优世家、市井子弟、“五方杂厝〔cuo错〕”,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社会生活。

    西汉统治者对帝陵修筑和管理十分重视。修筑工作由专门机构——将作大匠和大司农直接负责。陵区开始直属中央的“太常”管辖,元帝后隶属“三辅”,设置各种官吏负责管理工作。邑令的地位高于一般县令,下属官有丞和尉。陵园设园令或园长,地位略低于陵邑的县令,下属官有园丞和校长等。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建都洛阳,历12帝。据文献记载,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今河南修武)外,其他11个帝陵都在洛阳城(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附近。11个帝陵可分为南北二区,北区在洛阳城西北邙〔mang忙〕山之上,有陵墓五座;南区在洛阳城东南洛水之南,有陵墓六座。在这两个区域内,高冢林立,有关帝陵的具体位置和墓主人,目前尚不能确认。

    东汉陵园的平面布局,据文献记载,从明帝显节陵开始,陵园四周不筑垣墙,改用木架为界,名为“行马”,陵园内坟丘之前建石殿,寝殿建于陵园外。陵墓都是穿土为圹,地面上夯筑高大的圆形坟丘。上述邙山上今存的坟丘最大的周长500米,高20米,最小的周长220米,高10米。帝陵的地宫用“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邙山发现的一些中型墓葬和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的墓室和地宫便是用砖和黄肠石建造的。这时的墓葬,玉衣制度更加完备,皇帝死后穿金镂玉衣,诸侯王、列侯、贵人、公主用银镂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镂玉衣。

    表一 西汉帝陵表

    陵名
帝名生卒年在位年位置简况
长陵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前206—前195咸阳市东北恰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