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中厩”、“官厩”、“三厩”等字样,说明这批坑象征着宫廷的马厩,俑则是养马的仆役。
陵园西南一公里处有埋葬建陵中死亡的役人或刑徒的墓地。墓坑狭小,每坑埋二一三具尸骨,基本上都是男性青壮年。从出土残瓦片上的文字得知,死者都是从原来山东六国地区征调来服役的人员。
陵园西北有打制石材的场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出土各种铁工具、石料等。陵园周围还有烧制陶制品的陶窑,其中陵园西侧比较密集。陵园东南的骊山沟口修筑有一道高10米、长1400多米的堤坝,使洪水出山后转向东流,以避免陵园遭受山洪水患,设计上是很周密的。陵北约2.5公里处,因造陵取土致使地势低洼、积水成池,称为“鱼池”。鱼池东北有一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推测可能是战国秦步寿宫遗址,秦始皇修陵时曾用作宫邸。
陵园东门东北1200米处,发现了一组四座兵马俑坑,坐西面东,南北分为两排,总面积25380平方米。一号坑在南,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10米,南北宽62米,深4.5—6.5米,四面各有五条斜坡通道。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北,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深3.2米。东西两面各有三条、北面有一条斜坡通道。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平面呈凹字形,面积520平方米,深5.2—5.4米,东边有一条斜坡门道。四号坑是个空坑,大概没建成就废弃了。一、二、?三号坑内都放置着同实物大小相近的陶质武士俑、马和木质战车等。从已发掘的三号坑和一、二号坑的一小部分推测,估计共埋藏陶俑约7000个,陶马642匹,战车130辆。根据遗迹判断,三个坑都是土木混合结构的坑道式建筑坑壁边沿夯筑出二层台,一、二号坑还在坑内加筑多道夯土墙分为若干“间”。坑壁两侧安置对称的木柱,上搭棚木和苇席,再上覆压泥灰和土,高出地面约二米。坑底部以砖铺墁〔man慢〕。门道口用立木封堵,再填土夯实。
一号坑已发掘东半部,出土木质战车八乘,每车驾四匹陶马,出土陶俑1087件。除两侧一排俑外,都面向东方。俑分为车兵和步兵两种,身份有军吏和士卒两类。冠戴和衣饰均有区别,有的身穿铠甲,有的不穿铠甲。士卒俑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隶属于战车的步兵,另一种是独立的步兵。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以步兵为主体,分成前锋、后卫、主体、侧翼等部分,构成规整的步兵军阵。
二号坑出土武士俑1000多件、战车80余辆、陶马300多匹,分为车兵、步兵和骑兵。整体面向东方。步兵居左前方,左侧基本上是骑兵,右侧是车兵,中间车兵后相间步兵,构成各兵种联合编组的大型混合军阵。
三号坑面积较小,中间有髹漆木质战车一辆,左右两厢为身穿铠甲的侍卫俑,沿坑壁的四面向内相对排列,根据专家研究应是统辖二号坑的指挥部。
武士俑和战车上原来装备有实用兵器,大部分已缺失。各类陶俑根据所处位置、身份和姿势分析,使用不同种类的兵器,包括戈、矛、戟、剑、盾、弓、箭等短兵器和远射武器。金属兵器除个别为铁制,大都是青铜铸造的,至今十分光亮、锋利。化验证明大部分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以增加抗锈蚀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水平。
陶俑和马的制作一般采用先按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衔接粘合,再雕塑细部,外表涂绘鲜艳的彩色。彩色大部已脱落,据分析质地多为矿物质。颜色种类很多,以红、绿、黑为主,辅以蓝、白、黄等色,不同部位上相间使用,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其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特征、表情。千余件武士俑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我国古代艺术的典范。
关于兵马俑军阵的含义,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象征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阵,或认为象征秦始皇出行的仪仗队,或认为象征驻在咸阳外边的宿卫军。但它们属于送葬的军阵则是可以肯定的,这种葬俗还影响了汉代。这些兵马俑不仅形象地再现了秦王扫六合的雄伟场面,而且为研究当时的军阵布局、兵种组合、武器装备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