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自文王至幽王共历13王。东周(前770年至前221年)自平王至赧〔nan腩〕王共历25王。关于西周与东周天子的陵墓,史书记载简略不全。洛阳金村和王城发现的战国时期大墓,许多学者认为是周王和西周公的陵墓。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王室衰微,政治上、军事上形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丧葬制度上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各国诸侯纷纷仿效天子,超越原有礼制规定,修建宏大的陵墓,随葬众多的器物。
目前已发现的诸侯国君陵墓有:北京市房山区燕侯墓和河北省易县燕王墓,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河南省浚县卫侯墓,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贵族墓,山东省淄博市临淄故城齐公墓和田齐王陵,河南省新郑县郑公墓,安徽省寿县及淮南市蔡侯墓,陕西省凤翔县及临潼县秦公陵墓,湖北省随州市曾侯墓,河南省辉县魏王墓,河北省邯郸市赵王陵,河南省淮阳县及安徽省长丰县楚王墓,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等。这些陵墓多数属东周时期,其中一部分经过考古发掘,年代、墓主比较明确,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
两周时期的诸侯国君承袭商代制度,都有独立的陵区。陵区的位置或者在国都城外,或者在国都城内。在国都城外的有卫侯墓、秦公墓、魏王墓、赵王陵、田齐王陵、楚王陵、蔡侯墓等,大多位于丘陵地带,距都城近者仅数里,远者近百里。在国都城内的多数属于弱国,为了陵墓安全,常位于都城内一隅。如春秋时期郑公墓在东南隅,齐公墓在东北隅,东周王墓可能在成周(今洛阳市东)的东北部。
国君陵墓中已发现陵园的有秦公陵墓、秦东陵和赵王陵。陵园平面近方形,四周有的利用天然沟崖,有的开挖壕沟,有的夯筑垣墙。每个陵园内多数埋葬一代君主,另有陪葬墓和陪葬坑。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有两种族葬墓地。埋葬贵族的“公墓”由“冢人”掌管,按贵族的爵位等级安排墓的位置及坟丘的高度。埋葬平民的“邦墓”则由墓大夫负责,不同家族在墓地中有各自的地域。已发现、发掘的两周时期的贵族墓地基本上属于排列有序的公墓,如晋侯墓、秦公墓、赵王陵、燕侯墓等,具体排列方式则不一定尽如《周礼》所记。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出现在墓上构筑坟丘,已知的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墓上都筑有高大的坟丘。坟丘用土夯筑,形状有覆斗形和圆丘形,底部长宽可达40米左右,最高的达10余米。赵王陵和田齐王陵都建在山岗上,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两周时期继承殷代墓上建“享堂”的遗风,属于西周中后期的卫侯墓,墓口上的夯土建筑基址大于墓口的范围,厚1.5米。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公陵和战国时期的魏王墓、赵王陵墓上都发现有建筑遗迹。中山王〔cuo错〕墓上的享堂类基址可复原为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
两周时期诸侯国君中已经出现夫妻异穴合葬,战国时期这种制度更为流行。大部分是两墓并列,一大一小,少数是一夫两妻并列。
墓室都为土坑式,大部分有两个墓道,平面呈中字形。有的只有一个墓道,如安徽蔡侯墓、临淄齐公墓。个别的没有墓道,如曾侯乙墓,或有四个墓道,如秦东陵第1号陵园的2号墓。陵墓附近都设车马坑,埋葬真车真马。淮阳楚王墓的二号车马坑,埋车23辆,车有单辕、双辕两种。
西周时期墓中的棺椁葬具有明确的等级区分。据文献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到东周时期这种制度就被打破了。如曾侯乙墓椁室分为四部分,内置双重木棺,中山王墓有四层套棺,湖南湘乡发掘的两座大夫级的墓葬棺椁多达五重。椁室都用枋木垒砌,搭接处以榫〔sun损〕卯相连。为了防盗、防潮,北方地区多在墓室内积石、积炭或屯砂。如经过发掘的秦公墓、魏王墓、齐公墓、中山王墓等。南方地区则流行在墓室内填充青膏泥。陵墓中的随葬品以成套的礼乐器等各种青铜器为主,礼器中又以鼎和簋最为重要,它们的数量和组合标志着墓主地位的高低。中山王墓、曾侯乙墓均出土大小成列的九鼎,魏王墓、燕下都16号墓则随葬仿铜的陶鼎九件,符合东周天子诸侯用九鼎的礼制。出土的编钟以曾侯乙墓最为完整。杀人殉葬的制度,在两周时期一直存在,但数量逐渐减少,如秦公一号墓有殉人166人,曾侯乙墓有殉人21人。
东周王墓
周平王东迁以后,居洛邑王城(今洛阳市涧、洛两河交汇处)。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因避王子朝之乱,徙居成周,赧王时又从成周迁回王城。前后200年间,居成周的有九个周王。考王时(公元前440—426年在位)封其弟于王城,号西周桓公。西周第三代惠公时又封其少子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以奉周王,号东周惠公,此后周王畿地区由东西周公分治,直到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
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皇览》记载:“灵王(公元前571—545年在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