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朝鲜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到汉城去!汉城有姑娘!”
有的军长。师长就战局交换着意见。这时有情报说,汉江的南岸也出现了中国军队渗透的迹象,于是军长和师长们异口同声地说,一线部队的抵抗能力已经到达相当的限度。现在惟一应该做的是继续撤退。现在于汉城以北组织防御,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从整个战略上考虑,必须放弃汉城,在汉城以南预定的防御线上再组织有效的抵抗。

    麦克阿瑟下达了放弃汉城的命令,各部队撤退的目标和任务是:一、以美第二十五师,并配属英第二十九旅撤退下来的部队,在汉城外围占领收容阵地,担任第一线部队的收容和渡江掩护任务;二、美第一军和第九军平行撤退,首先占领水原至杨平一线的阵地;三、美第十军并指挥南朝鲜军第二、第五、第八师,确保杨平至洪川一线的阵地,解散南朝鲜第二军,其所属各师归美第十军指挥;四、南朝鲜第一军和第三军确保洪川至注文津一线阵地;五、美第三师转移到平泽附近。美骑兵第一师转移到安城附近。

    从这个命令中可以看出,联合国军的撤退不仅仅是放弃一个汉城,而且是大踏步地撤退,一直撤退到三七线附近。

    李奇微在日记中对朝鲜战场上这次撤退有这样的说明:“我本来就知道,在中国军队竭力发动进攻的时候,汉城是不能长期保持住的。第八集团军的方针是尽可能给敌人以更多的损失,接着就迅速脱离,后退到新的方向上去。”

    但李奇徽也知道,从汉城撤退是~次极其危险的军事行动:把汉江以北的大量部队和各种坦克、火炮和车辆撤过乱冰堵塞的汉江时,一旦受到中国的拦截和被迫在汉江边上进行决战,联合国军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其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

    为此,李奇微立即把放弃汉城的消息向美国驻南朝鲜大使穆乔通告,并且请他立即通知李承晚,要求南朝鲜政府目前仍然留在汉城的政府机构必须在下午匕时前撤离汉城。自下午15时之后,汉江大桥和所有的交通要道,仅供军队使用,民间的一切行人和车辆一律禁止通行。

    没过多久,穆乔在电话中传达了李承晚对李奇徽的质问:“李奇微将军讲过,他是准备长期留在朝鲜的,可现在他才到朝鲜上任一个星期就要从汉城撤退,难道他的部队只会撤退吗?”

    李承晚的后一句话刺痛了李奇微:“告诉那个老头,我现在是从汉城撤退,而不是离开朝鲜!”接着他又说,“让他看看他的军队是怎样在中共军队进攻面前像羊群一样溃逃的吧!”

    放下电话,李奇微任命美骑兵第一师副师长帕尔默准将为交通协调组组长,特许他以第八集团军司令的名义行使交通管制权,特别是对汉江桥的管制。

    李奇微知道,如果汉城几十万的难民同时与他的军队争抢撤退的道路,那情景将是他的对手最希望看到的。

    汉城,这座有150万人口的城市,在五个月之内,第三次变换了它的主人。

    而且,在麦克阿瑟下令放弃汉城约70天后,联合国军又回来重新占领了这座城市。

    短短的时间内,反反复复地在战争双方间易手,作为一个首都城市,汉城遭遇的命运在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

    普通的百姓再一次成了战争最深重的受害者。

    在北朝鲜军队第一次攻进汉城时,汉城50万人逃离了这座城市。虽然随着战局的变化,前些日子已有十几万双城市民逃离,但仍然有100万市民估计联合国军绝不会放弃汉城——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抛弃自己的家而逃亡。

    当李承晚宣布“迁都”的时候,汉城顿时又一次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至少有一半的市民,人约50万人决定再次逃亡,因为他们相信李承晚政府这样的宣传:共产党军队烧杀抢掠无怨不作。南朝鲜政府的官员。军队的将军和普通军官的家属们更是不顾一切地把家产丢下,乘坐一切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向汉江南岸逃亡。

    1950年6月汉城大逃亡的情景在1951年1月又一次出现了。

    15时之前,允许难民通过美军在汉江上临时搭建的两座浮桥。

    汉城几十万难民背着包袱,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向汉江边拥去。狭窄的浮桥由于挤满了车辆和人流而摇摇晃晃,其通过速度极其缓慢。不断有人被挤下浮桥而掉在布满浮冰的江水中,凄凉的叫喊声在寒冷的风雪中令人毛骨悚然。尽管一部分难民从仁川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的船只接走,同时联合国救援机构尽全力向难民分发食品、衣服,并提供医疗和收容服务,但这有幸得到帮助的仅仅是难民中的极少人,大部分难民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越来越近的炮火声中惊恐地走向未知的前方。

    李奇微亲自在汉江桥头指挥部队撤退。15时已过,帕尔默准将坚决地执行着他的命令,难民已经不允许在桥上通过。为执行这个命令,宪兵甚至向难民开了枪。

    李奇微是这样记录自己看见的情景的:在军用桥的上游和下游,演出了一场人类的大悲剧。在刺骨的寒风中,难民们纷纷从冰上渡江。由于冰上很滑,他们连滚带爬地向南逃命。紧抱着婴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