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17·大宋革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四、科技文化
绝不仅仅只是本地人消费和享用,甚至恰恰相反。比如福建的荔枝,在开花季节便被商家交付定金买断,成熟之后再全部运走销往日本、韩国和印度。本地人虽然吃不到,却种植甚多。

    全国性的大市场也应运而生,控制着局面的则是商会或商行。商行是同业组织,一种业务叫一行,也叫行业,从京城到州县都有。行会中的商户叫行户,首领叫行老,内部语言叫行话。作为民间组织,他们垄断当地市场,有权为外来商品定价,也提供从进货、销售到结算的一条龙服务。

    同类物资的编组运输则叫纲运。纲也是官方制定的计量单位,但凡米一万石,钱两万贯,银十万两,金二万两均为一纲。纲运主要是政府行为,比如被晁盖等人劫走的生辰纲就是。邮传当然也是官办的,但可以邮递私人信件。其中速度最慢的“步递”日行二百里,可以说,家书并不“抵万金”。

    有行,有纲,有邮传,还有浩荡的船队和车队,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就建立起来了。这是两宋经济的大动脉,昼夜不停地为王朝输送着新鲜血液和营养。可以说,帝国的完整和政权的稳固,已经不仅靠军事力量和行政手段,实际上也靠商业网络来维持。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第一次。

    始料未及的是,货币却成了问题。

    宋代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铜钱的年铸造量大约是唐代的十到二十倍,却仍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求,可见两宋的商品经济何等繁荣。为了解决问题,真宗时期,四川成都开始发行名叫“交子”的交换券,以此代替铁钱。仁宗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开始发行官交子。后来徽宗改交子为钱引,南宋高宗时又发行了会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

    其实,交子在宋代的使用,尤其是在普通民众中的流通情况,还是一笔没弄清楚的糊涂账,因此也有人认为它并非货币,而是信用支票。但不管怎么说,交子、钱引和会子都与四大发明中的两项有关,是它们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这两项发明,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

    印刷术,或者说雕版印刷的发明是在唐,普遍应用则是在宋,不过意义不在印交子,而在印书。交子由于本身有含金量,后来是铜版印刷的。书则是木版印刷。具体方法是在版木上刻出左右反转的文字,然后涂上墨,铺上纸,就印出一页一页的书。页的概念由此产生,以前只有卷。

    交子和会子

    

    左为交子,右为会子的反刻雕版。

    唐人发明印刷术,有可能是从印章得到的灵感。实际上雕版就是大印章,只不过印章是石头或金属的,刻的字和使用的次数都少。然而这一灵感带来的变化,却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它对于文化和经济的影响,都是革命性的。

    首先是知识的获得、思想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都变得比以前更方便、更容易、更快捷,因为雕版印刷的书籍可以批量生产。量多则价低,也易得,博览群书完全可能。附带产生的文化成果是:书籍从此有了排版和装订技术,也有了规范的汉字——宋体字,它甚至使用至今。

    其次是出版业的诞生。这在宋代,可是利润不低的文化产业。一个印工一天能印两千张,一块印版可印万次,当然有利可图,因此政府、寺庙和书商都参与其事。刻印技术最好的是杭州,成都次之,福建又次。福建的建阳、建瓯和崇化出版业特别发达,那里的刻本并称闽刻。闽刻当中又以建阳的崇仁和麻沙两镇所刻为多,世称麻沙本。《中国通史》,邓广铭、漆侠等《宋史》。">

    麻沙本的特点是价钱和质量都低,因为是用木质松软的花梨木刻的,排版敷衍、校对不准、错误百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更糟糕的是当时还有盗版书,以及冒名顶替或者假冒伪劣的假书。苏轼和朱熹就曾大受其害。苏轼抱怨刻印他的文集中掺有别人的文章,朱熹的作品则被建阳书商盗了版。好在当时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很大,书商被绳之以法,私刻的书版也被销毁,尽管那麻沙本的盗版书早已覆盖全国。

    那么,诸如此类的商业奇观,宋代还有吗?

    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