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17·大宋革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四、科技文化
    1974年,有一艘宋代海船在福建泉州后渚港出土。据考古学家测算,复原后的这条船长34米,甲板宽10.5米,吃水3.75米,排水量454吨,载重量200吨,大小与哥伦布的旗舰相仿。船上有十三个舱室、两个桅座,而且很可能已采用眠桅和卸桅技术,必要时可以将桅杆卸下或放倒。

    这确实很先进。

    中国很早就有船。新石器时期有独木舟,汉代发明了舵和帆。有舵有帆,才能见风使舵。天津静海出土和《清明上河图》中的宋船,则使用了平衡舵,这种舵在舵杆前面增加了平衡部分,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不难想象,由这些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船队行驶在海上时,是何等地让人羡慕。

    何况还有指南针。

    繁荣的宋代航海

    

    宋代海船结构图

    

    大罗盘俑

    海船图据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罗盘俑原物分别藏于江西省抚州市博物馆和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指南针是宋代的发明。

    没错,我国很早就有指南车或者司南的记载,也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但在宋代以前从未有过磁石指极性的记录。不了解磁石的指极性,就不可能想到用它来制作磁体指南仪。指南车或司南,是靠别的办法辨别南北的吧!

    宋人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缘故,由谁发现了感磁的针能够指向南极或北极,已经无从知晓。但他们由此制作了指南针,则千真万确。指南针用于看风水,至少不晚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用于航海,则不晚于宋徽宗重和二年(1119)。无论哪种用途,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

    这是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创造。

    其实,无论是否使用罗盘,以及何时开始使用,宋的航运都很发达。在内陆江河中航行时,船长和水手们更是经验丰富驾轻就熟。不信请看《清明上河图》中,那航船在虹桥下放倒桅杆倾斜而过时,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岸边和桥上众多围观.闲汉的惊叫之声,更是犹如耳闻。

    如此壮观的场面在宋代屡见不鲜。芦苇或竹席做成的帆有如乌云密集,靠鱼尾形桨划动的小艇穿梭往来,装满大米的平底船缓缓前行,深水中用脚踏轮做动力的车船乘风破浪昂首挺进。在那些运输最繁忙的季节,林林总总的各类船只会挤满航道,让人误以为那是巨大的船坞。ib.

    虹桥遇险

    

    节选自《清明上河图》。这也是该画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片段。

    航运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帝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富庶的江南地区成为大粮仓和经济作物的供应基地。这里面同样有科学技术的贡献,并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包括:

    在滨水之处修筑堤坝开垦圩田(圩读如围);

    引水上山,第一次出现了梯田;

    发明了插秧用的秧马和中耕用的云荡等新农具;

    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自己也培育出优良稻种;

    大面积推广冬麦和晚稻两熟制;

    在南方和四川种植茶树、甘蔗、荔枝等经济作物;

    养蚕种麻的同时,棉花栽培区逐渐扩大,等等。

    于是怎么样呢?两宋的国土面积虽然小于汉唐,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和密度却都远远超过前者。到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之时,全国人口竟然超过一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大帝国。请注意,那时可是八百年前!

    两宋,其实是很富庶的。

    汉唐宋人口对比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5800.6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5570.4万人
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10817.8万人

    数据来自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附表。

    富庶与科学技术有关,也与商品经济有关。实际上也正是市场的需求导致了大规模商品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改良。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结果是农业和手工业都开始专业化。比如遂州(今四川省遂宁市)的冰糖、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市)的荔枝和苏州的丝绸,在当时就最负盛名。这样的名特产当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