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半生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白色的图书
    父亲峰太郎八十九岁去世,母亲谷七十六岁去世。我作为独生子降临于世,自己大半辈子生活,都被父母捆绑住了。

    假如有兄弟姐妹的话,或许我会自由些,或者我家不这么贫穷,或许也能走自己想走的道路。那么,这本类似“自传”的东西肯定会更有意思的。但是,少年时代是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从十六岁起为了添补家庭收入开始打临工,从三十岁时起,为了家庭和照顾父母,弄得身不由己。——我并没有美妙的青春,而是浑浊而昏暗的半生。

    父母接连不断地吵架,一直到死也还是这样。又不能离异,一起生活到最后。直到母亲先去世时,他们互相一直怀着怨恨。母亲咽气的时候,父亲虽说就在这个狡小的家中,却连她的近旁也不肯靠近。母亲说与父亲的结合是造孽,我也这样认为。没有比他们更不幸的夫妇了。

    父亲骂母亲是个没见识的女人。正是如此。母亲目不识丁。比起她来,父亲常读读报,知道一般的社会常识。

    父亲对时事政治很感兴趣。也许是当广岛警察部长的学仆时对法律略有所知的影响。当然,他对政治不是一般的关心,他向往着能观察政治家的动向。而且不可思议的是,他对历史很在行。这虽说是从讲谈本中得来的知识,但就是现在听起来,也决非可笑。?

    冬天的夜晚,我把脚伸进暖炉,枕在父亲的胳膊上,听太阁记,真不知多有意思。现在,我仍然记得贱岳之战中的一段。

    “在大德寺发生烧香之争时,秀吉抱着三法师君悄悄地出现了。这个人才是信长的孙子,是所谓真正的继承人。他看不起柴田胜家,自愿来到佛坛之前。胜家很生气,要抓住他,寺庙的槅扇一下子打开了。胜家一看,寺庙周围满山遍野都布满了秀吉的军队。战旗摇动,海螺吹响。胜家看到这番景象,一下子吓得瘫软在地……”

    小时候,我听到这儿,眼前仿佛出现了大德寺周围的群山,就象我每天见到的火之山,在那里一片盔甲在阳光下闪着亮光。

    “……佐久间玄蕃攻破了贱岳的中川清兵卫和高山右近的两个碉堡后,耀武扬威,志得意满,在那里安营扎察,不听从部下关于柴田胜家会很快回来的劝告。他大概觉得正在攻岐阜的秀吉,回来还需要两三天吧,而秀吉一方,把柴田诱到贱岳,本是个计谋,因此,听手下人说胜家还在那里,一时大喜,立即吩咐部下,从岐阜到大垣、贱岳附近的路上,命令家家户户准备好喂马的干草和水,做好饭团,点燃篝火。秀吉骑马走在最前面。到了夜晚,因为有篝火,道路明亮;肚子饿了,可以吃上饭团;还可以给马饮水喂草,秀吉的队伍毫不疲惫。他们快马加鞭,当天晚上就赶到贱岳的山脚……佐久间玄蕃看到火光后,起初不相信真的是秀吉的兵马,不多时,秀吉的兵马铺天盖地而来,那火炬火光在山下弯弯曲曲如同一条蛇似的。”

    我眼中好象真的看到了风声呼啸的漆黑的山上,燃起星星点点的篝火,我从远处看到山上起火的唯一的印象,就是从这个故事中联想而来的。

    父亲的口音混杂着伯耆话与广岛话。他把“家”(日语音为“ie”)发成“e”,把“火”(Ke)发成“Kwa”,据说接近于古代的发音。

    如果没有他与母亲的吵嘴,这些的确是愉快的往事。小学三年级时,我差不多能把这些故事理解一半了。那时候,我家已经从下关至长府的街上搬走了。

    那时,父亲开始发胖。有一天,有个流浪汉来了,吃了店里的糕团不给钱就逃掉了。我看见父亲追上去把他揍了一顿。我觉得父亲真棒,同时也挺同情那个年轻人。也许因为时近黄昏,才使我更有所感吧。等到我二十二三岁时,空着肚子,身无分文地走在街上,常常想起那时的情景。

    当时我家所在的旧坛浦,总共有六七家店,除一家面条店、一家人力车行以外,其余都是做造船木工,或打渔生意的。从那里到长府约有六公里的路程,说起附近的祭祀活动,有赤间富的先帝祭和长府的乃木神社的祭祀。

    对于先帝祭我没有多少印象。只是隐隐约约地记得艺妓在行走,而乃木神社的祭祀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小时候,那戴上乃木大将勋章的军服,在我心目中真新奇呀!

    有一次,父亲让我坐着邻居的人力车,和他一起去乃木神社。他给我买了酥脆饼干和别的什么东西吃,这对幼年的我来说是极大的奢侈。

    说起糕团来,那时,恐怕祖母已经把做糕团的方法教给父母了。至今我还记得,有用普通糯米做的糕团和黑颜色的糕团,后者是用甘薯粉做的,很不可口。

    “虽然有人说不好吃,可人各有所好呀!”

    我记得祖母坐在店门前,对顾客这样说过。

    从房间里面的暗处往外看,由于光线的原因,落坐的顾客都是一个个黑影子。过往顾客几乎都是步行从长府到下关去做生意的人,此处正好是个歇脚的地方。房子后面便是楼台(向海突出的台之意)。在一个狂风大作的晚上,有一条船撞到支柱上,把楼台撞坏了。因为上面差不多都是厨房,一阵巨响,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