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夫人离去之后,他坦言自己的死亡之苦已经过了,剩下的只有对她的爱和尊敬,只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她是从各个方面都配得上他的。在即将两世分隔的时候,她把自己控制得很好,并没有再给他增添负面的情绪。午夜的时候,他走进屋子,我则一整夜都在屋子外面熟睡,直到凌晨四点。他起床后很快便打理利索,却不肯多抽出一小会儿用在刮胡子上,因为今天他对自己的外表已经不在乎了。”
在林肯法学院的广场上,罗素接受处决,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人发出任何声音。在有的人心中,罗素就是一名以身殉道的烈士,便把他的血涂在自己的手帕上。蒂乐生陪着罗素一直走到绞架旁,在行刑的时候蒂乐生念出祈祷词:“对上帝和国王应尽的职责是我们幸存下来的人都应该清楚的,愿我们都能明白。”
罗素虽然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才能,但是他刚烈的骨气却着实令人震惊。有一幅罗素年轻时候的画像,现存于大英国家美术馆中,画师的名字已经无可考证。画中的他头戴长假发,以蕾丝装饰在胸前点缀。他长着高挺的鼻梁,一副眉清目秀的样子,略微有些双下巴,是个非常浪漫的长相。这幅画像与彼得·莱利爵士所画的那幅(现保存于沃本)完全不同,真不知道是哪位权威的鉴定家将之鉴定为罗素的画像的。沃本的那幅年纪要大很多,圆胖的脸上五官一般,嘴角带着一丝傻笑,眼神虚假不可捉摸。罗素的道德勇气举世难寻,甚至可以和古罗马历史中的一些英雄人物相媲美,但是这样的画中形象很难让人把它与那位以身殉道的刚烈形象相重叠。
随后,宫廷中有人对蒂乐生和伯内特为罗素举行宗教仪式提出了强烈反对。面对这样的压力,哈利法克斯也不得不做出响应,把蒂乐生给罗素的信交给了国王。因此国王立即把他召到内阁会议,对其进行了严格审查。最后国王被他成功说服,相信他和伯内特的行为并没有什么过错。对此,约克公爵还想继续纠缠,但是国王制止了他:“教区长的话听起来很诚实,非常值得信任,就没有必要再逼问他了。”但是这两位神职人员仍旧遭到了公众的质疑和围攻,指责他们挑唆罗素为了保命违背自己的良心和信念。最后伯内特逃到了荷兰避难,后来,奥兰治的威廉亲王于托贝即位,詹姆士二世逃出英国很久之后蒂乐生的传记作家才这样写道:“当时,蒂乐生和伯内特很可能都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考虑,更没有专注、仔细地去想,他们的行为也受到了当时政府行为的影响。”当时的个例受到了大环境的改变。威廉和玛丽执政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抛弃这样的理念,“唯一维护宗教信仰的方法就是拥有耐心和信念,基督教中福音所提倡的方法并不是奋起反抗,而是去忍受迫害”。
蒂乐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直致力于怎样安静地活着,在埃德蒙顿,他买了一处房产,这座位于乡间的优雅住所在后来的文学史上也留下了印记。他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这里,如果去伦敦的话那肯定是为了去林肯法学院讲课。查理二世在1685年去世,詹姆士二世当政。蒂乐生在1687年中风,但很快康复了,后来他又去了汤布里奇温泉进行疗养,也正是在那里结识了安妮公主——詹姆士二世的小女儿。当时,安妮公主正和她的丈夫丹麦王子乔治在这里度假。1688年9月,蒂乐生与她的交谈非常频繁,并经常为她布道。奥兰治亲王在两个月后登陆英国。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蒂乐生就此取得了安妮公主的信任,使得这段历史也有他一个位置。最后,安妮公主答应奥兰治亲王在他妻子死后会保留他继承王位的权力,这一切都是蒂乐生将她说服的结果。在这之前,由于安妮公主的王位继承权被剥夺,所以对威廉的要求一直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