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个“字谜游戏”已然结束。莫泊桑的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而且讽刺意味颇重,差不多每个读者都想知道后续故事是怎样的。这对夫妇在赤贫的状态中挣扎了十年,也付出了生活的欢愉和青春岁月作为代价,这一切都是为了还清归还项链所欠下的债务。但是真相被揭开之后,他们也发了一笔小财。这个意外的补偿相比于他们所牺牲的那十年光阴来说也算是不错的吧,毕竟两个人的精神世界早已一片荒凉。为什么当初的马蒂尔德不能够理智一些,向老同学直言项链丢了的事情呢?小说中对此没有给出确切原因来解释她的行为,但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了,那后面的故事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莫泊桑的功力也就此体现了出来——能够如此沉着冷静地思考,并且脱离于故事之外提出反对意见的读者几乎没有。在莫泊桑这样的作家笔下,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会变得更激动人心、更让人诧异也更加有趣味,因为他并没有直接把生活照搬出来。对生活进行忠实的记录不是作家应该做的,作家要做的是把生活演绎成戏剧。所以,有时候为了满足戏剧效果,他们不惜牺牲一些可信度作为代价,而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既能体现出戏剧性,又能让读者感到可信。同理,如果他所描写的人物或者描述的事件让人感到非常别扭,那就完全是失败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一些失败并不能证明使用的手法有问题。历史上,有的时期会注重文学作品的精彩、美妙和奇思怪想,受这种需求的影响,作品中经常会注入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而读者本身也愿意去相信;而在另一些时期,人们则注重文学作品的写实,对描述他们现实生活的要求非常迫切,因此,现实主义风格就此风靡。
在可信度上,小说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是只要能令读者信服那便是对的。就事实而言,所有虚构的故事都不可能是十分严密的,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可信的地方,但是读者却能够完全接受,这也体现出小说的性质,作者之所以能把故事描绘得生动流畅也全赖于此。
现在我所探讨的这类小说的写作准则有一个人总结得非常准确,那就是埃德加·爱伦·坡,他的总结几乎没人超越。对于霍桑的短篇小说集《故事的回放》,他曾撰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进行评论,这一评论可谓是面面俱到,没有丝毫遗漏。原文非常长,我在这里只引用其中的一段:
一个聪明且技巧娴熟的艺术家,在对故事进行构思时一定会去精雕细琢,创造出故事情节来实现独特的效果,而不是让自己的想法去适应故事情节。因为只有前一种效果才能帮助作家实现他们脑海中那个美妙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步很重要,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就是失败的。脑海中那个故事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划,所以在整篇小说中不能有直接或者间接背离这个规划的语言。以这个方法为框架,用娴熟的技巧和精妙的构思为主料,必定会将这幅画慢慢画出来,在作家眼中,它与一件艺术品无异,在这件艺术品里,作家能够获得莫大的满足。正是因为作者的专心致志,所以才将故事背后的一些理念完美无缺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