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方式是以短篇小说为载体的。此后,短篇小说不再被当成鸡肋夹杂在长篇故事之中用来吊读者的胃口,它开始史无前例蓬勃发展起来。《女士丛刊》和《年刊》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对于后来居上的杂志的批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想,十九世纪的短篇小说之所以会发展迅速,跟这类期刊所提供的机会是分不开的。这一风潮很快在美国催生出了一批作家,他们大都才学不凡、佳作连连。
一些对文学史不了解的人宣称美国人是短篇小说的创造者,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是在欧洲,能像美国那样把这种小说体裁进行精心雕琢的几乎没有几个国家。他们更没有像美国那样就其技巧、手法和创新进行过精心研究。
我对这种题材的了解还是很多的,因为我在编订选集时曾大量阅读过十九世纪的短篇小说。在这里我想警告读者,就像我前文所说的那样——作家在处理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的时候往往是不公平的,他总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而且很自然地这样认为。他一定会用自己必须使用的方式努力去写,事实上他也的确是这样的人;他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因为他有自己的性情和观点,这也体现出他的本性便是如此。我想也只有那些心智足够强大的人才能敞开心扉欣赏那些与他本性完全相悖的作品。所以在阅读一些评论(一位小说家为另一位小说家的小说所撰写的评论)时,一定要非常谨慎,因为他称之为优秀的地方是他的一种自我认同,而他不认可的地方都是别人作品中他所缺乏的特点。在我读过的所有小说评论中,其中一位受人景仰的作家的评论被我认为是顶级的评论,但是这位作家穷其一生也没能写出一个让人相信并佩服的故事。果不其然,他对于那些稍有天分且能够将虚构的人物、故事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小说家总是嗤之以鼻。宽容是人类的美德,倘若人人都拥有这种美德,那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但对一位作家来说,宽容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敢妄下定论。因为从长远的角度上讲,作家所能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他本身。作家会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洞察力是一个作家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作家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只能依靠双眼来完成,依靠心灵、感官和身体来理解。由于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他的个性非常鲜明,态度也非常明确;他非常有个性,但是在知识上依旧很片面。他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努力地到处宣扬正是因为彼此的观点不同,如果别人的观点他都认同的话,那他做这些就没有意义了。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普通人能够理解这一观点那是十分值得夸赞的;但是在面对这门写作艺术的时候,通过思考和推理得到这样的观点是唯一的途径,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够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或许他们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想要他们认同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才是权威,其他人都是错的。如果一个作家能够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让所有人都服从同一个目标,或者本身这个世上的作家就很少,那么作家的这种非理性思维是非常不幸的;然而事实上,我们的作家是非常多的,并且他们每个人与公众所做的沟通也非常少,非常有限;此外,还要考虑到读者也会在无数作品中选择迎合他们自身喜好的作品。
前文讲了很多,都是为了给后文打下铺垫。我自己写的那种小说风格才是我最喜欢的。很多人都很擅长写这类小说,但是能够超越莫泊桑的却始终没有。下面我们把这篇著名的短篇《项链》拿出来讨论一下,就其本质做一个揭示和分析。无论你是在轮船的吸烟室讲这个故事,还是在餐桌上讲这个故事,都会将听众牢牢地吸引住,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故事让人听起来啧啧称奇,但丝毫没有荒唐不合常理的感觉。文中,作者以极为简洁的文字和手法将整个故事的场景在读者面前描绘出来,非常清晰明了。故事中的每个角色,每个角色所处的生活状态及恶化情况都在细节描写中体现出来,而且恰到好处,整个故事背景也都叙述得非常明了,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每个人物乃至每个细节,读者们都清清楚楚。这个故事或许有很多人淡忘了,就让我再给大家重新简述一遍。
马蒂尔德的丈夫是教育部的一名小职员,有一次马蒂尔德夫妇接到了教育部长的邀请去参加晚宴,没有首饰可戴的马蒂尔德便向自己的老同学(一个富婆)借了一条钻石项链。非常不幸,项链最后被她弄丢了,但又不得不归还项链。按照他们的经济状况根本偿还不起价值三万四千法郎的项链的。不得已,他们选择去借高利贷,给老同学买了一条完全相同的项链。此后他们一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挣扎了很久才还清了高利贷。眨眼间十年过去了,马蒂尔德终于鼓起勇气向老同学说明了真相,不料老同学却说:“亲爱的,那条项链不是真的啊,最多也就五百法郎,那是仿钻的。”
总会有一些挑剔的评论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项链》这个故事并不是非常完美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是这类叙事类型所必须有的;在故事结尾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结束,不应该再有多余的语言和问题,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