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书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清代独具特色的书院
能得以实施,但却提供了一幅发人深省的近代教育的早期理想模式。

    

(3)阮元和诂经精舍、学海堂

    阮元(公元1764—1849年)是清代考据学派的代表,这一学派在乾隆、嘉庆年间发展到高峰,故又称乾嘉学派。其学术宗旨为“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以六经为根柢,由古书文字音训求义理,故也称汉学或朴学。

    清代自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以后,积极兴办省城和州府县官办书院,书院数量大增,然而书院固有的讲学传统几乎丧失殆尽,师徒醉心于应考的时文帖括,只求功名,不务实学。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忧虑和不满,寻求改革的呼声日起,人们积极探索改革的途径。如:程廷祚(公元1691—1767年)在《上李穆堂先生论书院书》中,要求天下书院慎选山长,并“仿苏湖、白鹿之遗意以为教,入其中者先行谊而治经治史、务使各尽其材,以核其实,而勿责以科举之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陈宏谋(公元1696—1771年)为紫阳书院新订条规,要求“每月课文两次,讲书六次,或四书,或经,或史,不拘长短”。钱大昕、杨绳武、卢文弨〔chao超〕、章学诚等都曾进行过改革,中心思想是“穷经学”,“通史学”,“博文道古”,“通经致用”,以摒弃举业时文,但均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书院沦为科举附庸的局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阮元走上了弘扬汉学,恢复书院优良传统的道路。

    阮元从青少年起就不满意“徒钻时艺”的学风,决心穷究经学,广泛涉猎自然科学,接触西方数学和天文学。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在出任浙江巡抚时,大胆进行书院改革,在杭州西湖孤山之麓,就昔日编纂《经籍纂诂》时的旧屋50间,创立新型书院,名为“诂经精舍”,“选高材生读书其中”,“专肄经史辞赋,一洗旧习”。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阮元在任两广总督时,又亲自选址,在广州城北粤秀山上,开“学海堂”课士。

    诂经精舍、学海堂的指导思想是“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不务浮华,专勉实学。教学内容以经史为主,小学、天部、地理、算法等兼顾。阮元强调“士子读书当从经学始”,“欲论经济,舍经史未由也”。而要通经,只能由训诂通义理,“舍诂求经,其经不实”,只有掌握训诂考据之功,才能“庶免凿空逃虚之病”。但是,阮元极力反对为训诂而训诂,为考据而考据。他认为:“圣贤之道,无非实践”,“凡所论述,期实有济于用”,“通天地人之道”者才配称为“儒”。所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不仅传授经史、苍雅、星纬、金石、考订、文艺之学,而且传授兵刑漕河等经济之学。

    诂经精舍、学海堂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不少创新,首先,阮元虽亲自任教,更强调教师共同研究,“各用所长,协力启导”,以免门户派别之偏见。其次,教学以学生自学和独立研究为主,鼓励学生“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提倡集体讲议,辨难同异。再次,注重培养学生虚心、务实的学风。阮元反复强调:“讲学是非须实事,读书愚智在虚心”,“不能实学者,先入之见填满于胸,不虚心求是非,终于愚而已”。

    在清代,绝大多数官学、书院学风腐败,不务实学,专事举业的恶劣环境中,阮元能够坚持“以转移末流之失,于以崇实学,育英才,厘而工之,将以驱而一之”,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