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书于簿,一岁无过百日,过百日者,同志共摈之。
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 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书名于册后。
怠惰苟且,虽漫应课程而全疏略无叙者,同志共摈之。
不修士检,乡论不齿者,同志共摈之。
同志迁居,移书相报。(《吕东莱文集》,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乾道五年规约较乾道四年规约更简略,但为学宗旨更明确,更加突出了师友同志间相互督促的作用。
吕祖谦讲学的一大特色是主张兼容并包,不持门户之见,“公平观理而撤户牖之小”,各学派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他的门人弟子继承这一传统。在南宋末期,朱陆后学学派之争愈演愈烈,发展成强烈的宗派情绪,诋毁对方,贬低他人,标榜自己。作为吕祖谦后学的丽泽弟子,仍坚持“心平气和不立崖异”,是很可贵的,也为后世“和会朱陆”奠定了基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吕祖谦和丽泽书院在南宋书院发展历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也正在于ib.此。
(3)湖湘学派与南宋书院
湖湘学派是南宋时期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由胡安国、胡宏父子始创于南宋初年,至南宋中期的张栻,发展成相当成熟的一大学派,成为同朱熹的闽学(或称考亭学派)、陆九渊的象山学派、吕祖谦的婺学学派并立的四大理学学派之一。
湖湘学派的产生是奠基于北宋的理学南传的结果。其学术渊源乃上承二程之学。据南宋晚期理学家真德秀的说法,是:
二程之学,龟山(杨时)得之而南,传之豫章罗氏(罗从彦),罗氏传之延平李氏(李侗),李氏传之考亭朱氏(朱熹),此一派也。上蔡(谢良佐)传之武夷胡氏(胡安国),胡氏传其子五峰(胡宏),五峰传之南轩张氏(张栻),此又一派也。(《真文忠公读书记》卷三十一)
就是说,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
湖湘学派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与南宋书院的发展和勃兴有着密切的关系。湖湘学派的诞生地和研究、传播的中心在湖湘一带,湖湘一带的书院也以研究和传播湖湘学派的学术教育思想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
胡氏父子与碧泉书院
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间,胡氏父子因避战乱离荆门抵湖南,至湘潭西南衡岳一带,见此地环境十分幽美,“苍然群木之下,翠绿澄净,藻荇〔xing性〕交映,俗以其色故号为‘碧泉’。登山四顾,乃洞庭之南,潇湘之西,望于衡山,百里而近,盖太古夷荒未辟之墟”。遂决定在此定居,以潜心研究,授徒讲学。于是与同行弟子一起动手,“夷榛莽,植松竹,山有为樵牧所残者养之,流有为蒿壤所壅者疏之,岩石之为草木所湮没者辟之”(《胡宏集·有本亭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白手起家,自己动手,边讲学,边营造,终于建成“书堂”一所。胡安国的长子胡寅在《先公行状》中记述说:“渡南江而西,休于衡岳,买山结庐,名曰‘书堂’。”当时的人们称之为碧泉书堂,也有人统称为“精舍”、“讲舍”。开始了讲学活动。据记载:门人谭知礼随往从学,“居其精舍之旁,尽扫前日气息”。又有一门人杨训,“在文定(胡安国)碧泉讲舍,求愈久而愈恭”。表明其教学颇有成效,门人弟子收获很大,进步显著。
但是,胡安国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病逝于书堂内。其次子胡宏继承父业,在初创书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修建而成碧泉书院。胡宏亲自撰写过一篇《碧泉书院上梁文》,不仅表明碧泉书堂、精舍、讲舍已正式称作碧泉书院,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碧泉书院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基本特色。他提出:创办碧泉书院旨在“期圣奥以繙经,立壮图而观史,由源逢委,自叶穷根,明治乱之所由”,不追慕个人的富贵荣华。“贫者肯甘于藜藿 〔lihuo离或〕,来共箪瓢(像颜渊那样,居陋巷,以箪食,以瓢饮,而终不改其乐)”,期望“远邦朋至,近地风从”,师生互敬互爱,相观而善,共同努力,“袭稷下以纷芳,继杏坛而跄济”,实现“伊洛之业可振于无穷,洙泗之风一回于万古”。这也正是湖湘学派学术教育思想特点的体现。胡宏用四句话阐明了湖湘学派和碧泉书院的特色,“寻绎五典之精微,决绝三乘之流遁。穷理既资于讲习,辅仁式藉于友朋。”十分精当简明。
胡氏父子还创有文定书堂和道山书院(或称云峰书院)。
文定书堂,以胡安国的号命名,实为胡氏父子相继建成。绍兴初,胡安国“由湘潭碧泉徙南岳紫云峰下筑室居之”。胡宏又加修缮而完成,他还亲撰《文定书堂上梁文》一篇,可以证明。
道山书院,或称云峰书院,是胡宏在绍兴中期,建于宁乡道山。著名学者张栻此时就学于胡宏门下,并同主道山书院。有史料记载:“道山书院,在道山之阳,宋胡仁仲、张南轩筑。”又称:“道山书院,一名云峰书院,宋胡宏、张栻讲学之所。”
胡氏父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