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办于南唐的江西梧桐书院横匾(选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
五代时期,书院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据《新五代史·一行传》称:“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干戈兴,学校废,礼义衰,风俗隳〔hui辉〕坏”,然而,“天下未尝无人也”,“仍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士人隐居山林读书讲学成为唐末五代的一种社会风尚。其中颇有一些创学馆、建书堂以延四方之士者。如:石昂,“青州临淄人也,家有书数千卷,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者或累岁,昂未尝有怠色。”(《新五代史·石昂传》)罗绍威,“字端正,其先长沙人,……绍威好学工书,颇知属文,聚书数万卷,开馆以延四方之士。”(《新五代史·罗绍威传》)罗绍威“有英杰气,工笔札,晓音律,性复精悍明敏,服膺儒术,明达吏理,好招延文士,聚书万卷,开学馆,置书楼”(《旧五代史·罗绍威传》)。《旧五代史·唐明宗纪》注引《爱日斋丛钞》称:“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版刻《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荆湘近事》也载蒋淮东隐居衡岳,聚徒讲学,受业者称其为山长。这些聚书万卷、千卷的学馆、书楼,延四方之士,聚徒讲学,虽未以书院命名,实际上已是教育性质的书院。
直接指明建于五代的书院也有多所。如:
窦氏书院,后周时范阳人窦禹钧建于今北京昌平县内。据《范文正公文集·窦谏议录》载:窦禹钧,范阳人,“诸子进士登第,义风家法为一时标表。于宅南构一书院,屋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文行之儒,延置师席。凡四方孤寒之士无供需者,公或为出之。无问识不识,有志于学者,听其自至,故其子见闻益博,凡四方之士,由公之门登显贵者,前后接踵。”
闻名于后世的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境内)、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河南商丘境内),以及洛阳的龙门书院,都始建于五代时期。
五代战乱之际,南方地区相对稳定,所建书院更多。如:
蓝田书院,在福建古田县,为南唐员外郎余仁椿所建,被后人称作古田文化的摇篮。
留张书院,在江西宜丰境内,为南唐张玉所建。同治《新昌县志》称:张玉,“唐亡挂冠归闲,户不出,构书堂名留张,讲学其间”。
云阳书院,在江西永修境内,南唐进士吴白举建。
光禄书院,在江西吉安县富田,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