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汉字源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的,例如一些表示方位的名词(东、西、南、北等),表示性质的形容词(难、易、骄等),指代人或事物的代词(我、之、其等),尤其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只表示词与词之间的某种关系或句子语气的虚词(之、乎、者、也等),都无法用这三种造字法直接为它们造出字来。

    我们也知道,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古代汉语的多数单音节词使得单个的汉字往往能和词对应,字音、字义,实际就是词音、词义。造字时的字形则要用来体现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叫做“造字本义”。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法,一般都能体现出造字本义。但是,如果照上面所说的,有好些词无法用这三种造字法来直接表示词义,只好光记录下这些词的音,这就只有借用已有的同音的字,而顾不得这些字原来的造字本义了。这样,也能很好地完成记录汉语的任务。这种不造新字、只是借用已有的汉字记录汉语的方法,叫做“假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例如:

    东 甲骨文写成,金文写成,像一个两头扎口的袋子,是象形字;被假借来记录东方的“东”。

    难 原是一种鸟的名字,假借来记录“困难”的“难”。

    易 金文写成,像一种有脚的蛇(蜥蜴),假借为表示“容易”的“易”。

    我 甲骨文写成,是一种像戈形的兵器,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

    亦 前面介绍过是一个表示“腋窝”所在部位的指事字,后来假借为表示“也是”意思的“亦”。

    何 甲骨文写成,金文写成,像一个人在挑担子,假借为表示“谁”、“什么”的“何”。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事物新概念越来越多,新词也就越来越多。在记录语言的时候,往往遇到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来造新字,或者干脆就来不及造新字,都只借用已有的同音字,就是使用假借字。

    在早期汉字里,我们就发现有大量的假借字,如甲骨文中一条常见的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一共使用了13个单字,其中用作假借的就有九个字(癸、卯、其、自、西、来、东、北、南),可见假借字之多。

    

(5) 形声

    但是,如果我们的先人只是使用同音假借的方法,用一些有限的汉字记录汉语中众多的同音词,那么同一个汉字就不免要含有许多的意义,以至于在一个句子里,某个汉字所记录的到底是哪个词,就要很费脑筋去斟酌了。例如“辟”字,有“刑法”、“君王”的意思,可是早先它又承担记录“偏僻”的“僻”、躲避的“避”、开辟的“辟”、譬喻的“譬”等词的任务。兼职太多,就不容易分辨,也就影响交际了。

    于是古人又想出一种造字的方法,就是添加部件而把同音的汉字加以字形和意义上的区分。这主要是在原有字上添加表示不同意义的部件,例如:

    般→盤 甲骨文中商王盘庚的 “盘”、金文杯盘的“盘”,原都写作“般”,后来杯盘的“般”加“皿”表示是一种器皿,以与盘庚的“般”相区别。不过再到以后盘庚的“般”下部也加“皿”了。

    止→趾 甲骨文中的“止”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