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汉字源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甲骨文
    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有一个村庄,叫小屯。自古以来,这里居住着世世代代辛勤耕作的劳动人民。那是100多年前的事了,他们耕地的时候,忽然发现在犁耙翻起的土块间,混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坚硬骨片,捡起来一看,不少骨片上都有些像是刀刻的道道,有的还带点暗红色。“刨到龙骨了! ”村里的人们都这么说。老人们还说这东西可以当药,磨成粉能治刀伤、打摆子什么的。于是大伙儿都去捡拾这种骨片,卖给城里的药铺。而一斤只能卖几文钱。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山东的商人,姓范。他问村民们可有什么地里挖出来的新奇东西,他要出好价钱收买。大家就把这种骨片拿出给他看,他也好奇地买下了一些骨片。

    姓范的原来是个古董商,专门到农村贱价收购古董,再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以高价卖给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官阔佬。这次见到了这些带刻道儿的骨片,他也不知道是什么玩艺儿,不敢多要,买了一点,跑到北京,找了一个相识的大官,是他的山东老乡叫王懿荣,请他给鉴定鉴定。这位王懿荣是位相当有学问的京官。他看到这些骨片,十分惊奇,仔细观察上头刻划的那些道道,认为是一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文字,非常珍贵,不但出大价钱把它们全买了下来,还叮嘱这位姓范的商人赶快再去收购,他全要,而且要刻字多的骨片。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终于知道这些骨片其实并不是什么“龙骨”,而是乌龟的甲壳和牛、鹿等的骨头,于是后来学者们把那上面刻划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

    王懿荣接触到甲骨文的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

    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海内外的学术界。

    这以后,人们在小屯村及其附近进行了多次科学的发掘,得知这地方原来是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的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根据古籍记载,商王是经常迁换国都的,不过自从盘庚(汤的第九代孙) 十四年迁都到安阳以后,一直到帝辛(即纣王)共八代十二王再没迁徙过,所以安阳小屯一带一共作了大约273年的商王朝都城。安阳当时叫做殷,因此商代又被称为殷。商被周王朝所灭亡,这里毁为废墟,后人称为殷墟。

    商王非常迷信,特别崇尚鬼神,无论大事小事,如年成、征伐、生育、出游乃至田猎等等,都要进行占卜,专门设有一种官职 (后世称为贞人)主管占卜。有时商王还亲自动手占卜。当时占卜用的主要材料和方法是: 使用经过整治加工的乌龟腹甲或兽类(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在反面挖或钻出圆形和椭圆形的槽; 占 卜时用火在这些槽内烧灼,使正面相应的部位出现裂纹,根据裂纹的数目和形状(叫做“兆”)推断卜问事项的凶吉和结果。在整个占 卜活动及事情的进行结束之后,就把上述情况用文字写刻在龟甲或兽骨的一定部位,作为验证。这些文字,称为卜辞,所以甲骨文又常称为“殷墟卜辞”。

    一条完整的卜辞,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叫做前辞、贞辞、占辞、验辞。

    前辞,又叫叙辞或述辞,记叙占卜的时间(有的也记有地点)、贞卜人的名字;

    贞辞,又叫命辞,记叙该次占卜所要问的事,有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发问,叫做“对贞”;

    占辞,记叙商王或占卜者根据卜兆的情况,作出吉凶祸福的判断;

    验辞,记叙占卜后的结果即应验的情况。

    这些部分有时契刻在甲骨上的不同的部位,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通读出来。

    下面举一条属于殷墟甲骨文早期的武丁时期的卜辞(图9)加以说明:

    癸巳卜,争贞:今一月雨?王(冂字中加占)〔zhan沾〕曰:丙雨。

    癸巳卜,争贞:今一月不其雨?

    旬壬寅雨。甲辰亦雨。

    这条卜辞的构成和意思是——

    前辞:癸巳卜(癸巳这一天占卜),争贞(贞人名叫争的卜问)。

    贞辞:今一月雨(现今一个月之内下雨吗)?

    占辞:王(冂字中加占)曰(商王看了卜兆后判断说):丙雨(逢丙那天将要下雨)。

    验辞:旬壬寅雨。甲辰亦雨(结果,在下一旬的壬寅日下了雨。第二旬的甲辰 日 也下了雨)。

    

    图9 《殷墟文字丙编》第368片摹本

    文中的 “癸巳卜,争贞: 今一月不其雨”,是从反面卜问,与上文的 “今一月雨” 组成对贞。

    这条 卜辞在龟甲的反面还有 “己酉雨。辛亥亦雨” (己酉日下了雨。辛亥日也下了雨),也属于验辞,与上连读。

    但是,有许多的卜辞比较简化,不见得这四个部分都完全具备。

    殷墟卜辞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殷商时期的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说是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