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反击,文中说道:“虽然承蒙董先生没有直接指出我的名姓,但这指责的是我,那倒毫无问题。但可惜董先生的关门主义关到了家。他虽然也在参加殷墟的发掘,而且在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而他却找不出‘奴隶的痕迹’,实在也是值得同情的。”又说:“董作宾却仅仅抓到一两个字,根据自己的敌忾来随便逻辑一下,便想把臣民是奴隶的本质否定了,把殷代是奴隶社会的说法否定了。这根本就不是学者的态度。就是这种非学者的态度,逼得他在今天跑到台湾去准备殉葬,这一层,我倒是能够充分理解的。”
接下来,郭沫若以爷爷教训孙子的口吻斥责道:“谁叫你要在它身上去找‘奴隶的痕迹’?不逻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老实说,做学问的人是不能够这样的,一定要虚心,要把别人的著述先作适量的体会,从全面来了解别人,然后才能进行批判。不懂就不要假充内行。假充内行的结果,只是表示自己的无知。单纯的无知倒还可以救药,只要虚心地多读书,改正一下头脑,知识倒也会积蓄得起来的。假使在无知之中再加上敌忾,敌忾而且很强,巍巍乎俨然一个大权威那样,是的,那ib.才是‘很有问题’的!在今天看来,殷、周是奴隶社会的说法,就我所已曾接触过的资料看来,的确是铁案难移。”
最后,郭沫若以恐龙与蜥蜴作比喻,谓原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以李济、董作宾为代表的旧的、资产阶级学者们的“时代老早就过去了,这和爬虫时代一去不复返一样”。
郭氏的战斗檄文虽没有毛泽东后来出版的“雄文四卷”(郭沫若语)威力巨大,但同样在社会特别是学术界引起了强烈震动。于是,天下士林闻风而动,借机赋诗撰歌以仰合其趣味者纷至沓来。其声之远播,其势之喧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学界文人中鲜有其匹。更有好事者如中科院考古所的殷涤非等人,将郭、董二氏相提并论,说道:“郭沫若院长的论述之所以正确,就因为郭院长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指导下,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考古研究的。……而董作宾与此完全相反,他只是‘准备殉葬”’所以是腐朽和荒谬的。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李学勤或许出于压力,或许是自愿,在听从郭老热切召唤的同时,开始对董作宾连同死去的罗振玉等人开起火来,谓:“甲骨研究虽然有了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但是由于罗振玉等封建学者和董作宾之流资产阶级学者长期把持垄断,阻碍了这项科学的发展”、“董作宾和他的徒裔,追随着胡适的方向,提倡无用的烦琐考证”、“这些资产阶级学者,就是在甲骨史料的编纂上,实际也没有作出多大的贡献。他们斤斤计较的不过是点滴孤立的一字一义,或者是荒诞无稽的所谓‘殷历谱’;对于殷代社会,甚至殷代的历史事件,他们是完全茫然无知的。”又说:“真正的甲骨学是郭沫若先生建立起来的。由于郭沫若先生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辛勤工作,才使我们对殷代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目前在甲骨学领域内,“也必须迅速而彻底地拔除白旗,高举红旗,向资产阶级学术路线作毫不假惜的斗争”。李氏在文中附带地指责了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征人方历程基本上是抄袭了董作宾说法,并断言董作宾、陈梦家对这一组征人方卜辞的时代和地理的考证“是完全错误的”。
在一连串的枪炮声中,董作宾与他的徒子徒孙成了“荒诞无稽”的丑八,尊敬的郭老成了甲骨学界的开山鼻祖与永世飘扬的伟大旗手。与此相关的“殷墟的殉葬者是奴隶,商、周是奴隶社会”这一“铁案”,在大、中、小学生教科书中连篇累牍地大规模出现,郭氏之说遂成为牢不可破的生铁铸成的坚硬的历史文化瑰宝,大有撼山易,撼郭氏“铁案”难之威势。就在“铁案如山”,撼郭氏理论势如登天之时,也有几个不识时务的刺头,或称长着“花岗岩脑袋”者,如同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总是缩在山中伸头露头,不时地呼喊叫唤几声,以示挣扎抗争。与吴金鼎同时出生于山东安丘县景芝镇,且两家只有一河之隔,抗战前就读于清华外语系,时为中科院编译局编译员的赵俪生,受家乡绿林豪杰行侠仗义等英雄业绩熏陶和影响,面对郭沫若的霸气与虚妄,不免动起了肝火,欲与郭氏叫上一板儿。
赵俪生晚年有一部叫做《篱槿堂自述》的回忆录,此书以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回忆了与他交往的人与事。在述及郭沫若时,先是说自己因为郭沫若拍着桌子训斥陶孟和而看不下去,赵便给《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情况,为此事,不明就里的赵俪生差点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未久,与郭沫若叫板儿正式开始。赵俪生在文中说:
另一场冲突是为了我请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蜥蜴的残梦》,文中不点名的骂了董作宾和郭宝钧,说这样的人只好到台湾去“殉葬”。这一下,我们犯难了,董是去了台湾,骂他“殉葬”关系不大,可郭还在考古所任研究员,这样骂合适吗?我就问能否改一下?郭沫若很不客气的说,“你们嫌不好,给我拿回来,别的报刊会要的!”没有别的办法,“原样照登”就是了。我的气越憋越厉害,当时才三十二三岁,火气盛,就接连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