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与傅、李等人相会。对于这段经历,郭沫若有如下一段回忆:
历史语言研究所在中央研究院的最后一进。因为今天是做三分之一的主人,在两点半钟的时候我提前赶到了。
研究所正在修缮,在装门上的花格,漆楼梯上的栏杆。我在杂沓中被领导着上楼,而傅孟真先生却打着赤膊刚好从左手最末一间的后房中走出。手里拿着一把蒲葵扇,和他有点发福的身子两相辉映,很有点像八仙里面的韩钟离。这不拘形迹的姿态我很喜欢,但他一看见我,发出了一声表示欢迎的惊讶之后,略一踌躇又折回后房里去了。他是转去披上了一件汗衫出来。
——何必拘形迹呢?打赤膊不正好?我向他抱歉。
孟真只是笑着他那有点孩子味的天真的笑。他只连连地说:还早还早,他们都还没有来,我引你去见济之。
济之就是李济博士的表字,他是在安阳小屯发掘殷墟的主将。前一向在报上看见他到日本去清理古物去了,当然他是才从日本回了国的。
毕竟是搞学问的人又另外是一种味道。穿过廊道在东头的一间相当宽敞的后房里面见到济之先生。另外还有两位学者也经过介绍,可惜我的耳朵背,没有听出是谁。济之先生的上身穿的是一件已经变成灰色的白卫生衣,背上和肘拐上都有好几个窟窿。不知怎的,我就好像遇见了亲人一样。我接触了我们中国的光荣的一面,比起那些穿卡几服,拴玻璃带的党国要人确实是更要发亮一些……主宾见面小叙,经李济引领,郭沫若参观了少部分安阳发掘的古物并作了简单的学术交流。
从郭沫若的这段回忆看,他与傅斯年似是在重庆期间早已见面并有所交往,而与李济在重庆时相识且有较深的友谊,故有了郭沫若在见到李济之后产生了“像遇到了亲人一样”的感觉,同时从对方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光荣的一面”,只是这“发亮”的“光荣的一面”转瞬即逝。随着政治风云突变和史语所人员流亡台湾孤岛,在郭氏眼中,李济与傅斯年连同董作宾等人也随之变成“黑暗”的或者是“中国的耻辱”的一面了。
1950年,郭沫若在《十批判书》改版后记中,于这年的2月17日,专门写了一篇《蜥蜴的残梦》,公开向史语所的李济、董作宾等人发难,内中说道:“前中央研究院在安阳小屯及侯家庄曾发掘到殷代宫殿遗址及殷王陵墓,均以大量的活人埋藏于地以供地下的保卫。以墓而言,一墓的殉葬者多至三四百人。这是前史所未有的。《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殉葬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殉葬者一百七十七人,比起来已大有逊色。二十多年前在中东所发掘的古代巴比伦的乌尔王墓,仅仅五十九人殉葬而震动了全世界的,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样大规模的用人遗迹,自然是奴隶制的铁证。这些资料都不曾发表,遗物已全部搬往台湾,一时无由考见……”又说:“应该感谢郭宝钧先生,他所提供的这项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殷代的社会制度,好些朋友一直到现在都还采取着很慎重的态度,不敢断定为奴隶社会。有了这项资料,我认为是毫无可怀疑的余地了。以前搞田野考古的人大抵缺乏社会发展史的知识,有的人更根本不相信社会发展史的阶级划分,故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殷历’,真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了。”
郭沫若文中所说的古器物校量,喻指以李济和他的弟子吴金鼎等人的所作所为,这一派学者在抗战流亡的昆明、李庄时期,曾对出土陶器、青铜器等做过详细的丈量,并称其重量,划分类型类别等,这在郭沫若看来属烦琐考证,后考古界专门组织力量批判过所谓的“烦琐考证”,意在消除李济为代表的考古派的“流毒”。所谓殷历的推谱自然是指董作宾。董在李庄时,根据殷墟甲骨文透露的信息所完成的皇皇大著《殷历谱》,已广为学界所知并大受推崇,包括时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的陈寅恪。而傅斯年所言:“今彦堂之书,无类书之习,绝教条之科,尽可见之卜辞而安排之,若合符然,其工夫有若门德勒也夫之始为原子周期表,而其事尤繁矣”即指该著。继《殷历谱》出版之后,董作宾在李庄与屈万里又编成《殷墟文字甲篇》,1947年,董作宾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学,其间写就一篇《自序》,内中曾针对郭沫若于抗战胜利前后的历史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明确反对殷代是奴隶社会的说法。其中一段说道:
殷代不是创造文字的时代,我们就不能根据甲骨文字来研究殷代的社会背境。……我们不能据字形说“民”是刺瞎眼睛,“臣”是俯首听命,民与臣是奴隶,殷代的臣民也就是奴隶,因而断定殷代是奴隶社会。这是很有问题的。臣、民两字,创造时的用意是否就是如此?即使如此,是否又经过了假借?而殷代的人民,也称“人”,也称“众”;众是一块地方,下有三人,又何尝又有奴隶的痕迹呢?
董的观点有无道理,在为期三年的时间里,郭沫若一直没有作过回应。到了董氏流亡台湾,郭沫若以新朝命官登上政治舞台威势,突然拔剑出鞘,以锐利的剑锋,开始对董作宾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