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生动之笔一写,也同样的给了人家一个很深的印象。而前一个“此地有妙境”,后一个“此地更有妙境”,更可称得神来之笔。从此,无隐禅院的胜景,也得留传于后世,这真要谢谢这位沈三白先生呢?
五、文字上的批评
天机与人工相凑合方组成了美妙的文字
天下最不可思议的东西,要算是文字了。其他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愈把人工加上去,自然愈为臻於美妙之境;它却不然:有时为了极意求工的缘故,反处处露着斧凿痕,而把天机闭塞了去。然则,文字之美,全仗天机吗?却又不然:无论是如何,纯任天机的一篇文字,有时在修辞的方面,却也得加以三分的人工的。所以,真正美妙的文字,常是七分的天机,三分的人工,这样的凑合着在一起。而《浮生六记》的能在小品文字中挨得上一把交椅,也是为了它的产生,能符合着以上所说的这个条件的。
俞平伯对本书所下的一个最精确的批评
历来对《浮生六记》加以批评的,颇不乏人;我却最赞成俞平伯先生为它所作的那篇序中,最后所说到的那一节话:
“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构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年儿写着的;虽有千雕百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在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他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致,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如此的立论,实是更进一步的说法:不但它呈露在外的种种美妙之处,全个儿的给他抓住;便是蕴藏在内的一切美妙之处,也都给他剖析而出了!他真可算得是沈三白的唯一知己呢!
六、五六两卷佚稿的发现
五六两卷佚稿的搜求
这样美妙的一篇自传文,却将它的五六两卷佚去,单剩下了前面的四卷,这是凡读《浮生六记》的人们,莫不引为是一桩憾事,而为之扼腕不置的。因之,便有人努力的在搜求着是项佚稿,尤其是一般出版界中人。据公众的一种意见:沈三白生于清乾隆嘉庆间,以年代而论,.距离现在还不怎样的久远;是项佚稿大概尚在天地间,不致全归湮灭,定有重行发现的一日;只要搜求之得法而已。
发现是项佚稿者为王均卿先生
同乡王均卿先生,他是一位笃学好古的君子,也是出版界中的一位老前辈;他在前清尤绪末年刊印《香艳丛书》的时候,就把这《浮生六记》列入的了。三十年来,无日不以搜寻是项佚稿为事。最近,他在吴中作菟裘之营,无意中忽给他在冷摊工得到了《浮生六记》的一个抄本;一翻阅其内容,竟是首尾俱全,连得这久已佚去的五六两卷,也都赫然在内。这一来,可把他喜欢煞了!现在,我们的这本,就是根据着他的这个抄本的;所以别个本子都阙去了这五、六两卷,我们这个本子却有,大可夸称一声是足本。至于这个本子,究竟靠得住靠不住?是不是和沈三白的原本相同?我因为没有得到其他的证据,不敢怎样的武断得!但我想信王均卿先生是一位诚实君子,至少在他这一方面,大概不致有所作伪的吧?而无论如何,这在出版界中,总要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可说是一种重大的贡献了!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