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的榜样。东晋十六国时期,这里又建立过成汉国;到了残唐五代,又先后有前蜀、后蜀两个政权登上政治舞台。宋代以后,割据政权不再出现,但四川有利的地理形势又成为元明之际的明玉珍、明清之际的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
与四川盆地的凹地形相反,山西高原是凸地形,其西面和西南为滔滔大河所环绕,东面和东南被巍巍太行山所包围,整个高原雄踞于华北大平原之上,也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封闭的地理单元。因此在十六国时期,许多小王国建立或发祥于此,而后再扩张到其他地区。刘渊的前赵、石勒的后赵都是如此,后来的西燕国疆域更是除了西南一角外,几乎与今山西省完全一致。五代十国时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国,是十国之中唯一位于北方的,尽管它就在北宋王朝的卧榻之旁,却是北宋统一过程中最后一个被吞并的王国,除了有契丹在背后撑腰外,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岭南地区在古代亦称“负山险阻”。虽然南岭山脉并不十分高峻,但由于远离王朝统治中心,所以也容易造成割据的状态。秦汉之际赵佗就在此建立南越国,延续百余年之久。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政权也在这里维持了半个多世纪。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即使州郡之界与山川相符合,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那样,犬牙相入原则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是发展得淋漓尽致,致使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