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武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八卦掌
    八卦掌还有其他许多名字,如“转掌”、“游身八卦掌”、“阴阳八卦拳”、“八卦连环掌”等等。

    八卦掌,顾名思义,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八卦学说有直接关系。所谓八卦,就是用两种符号,阳爻(———)和阴爻(— —)组成的八种基本图形,每个图形有一定的方位,分别叫做乾、坤、震、巽〔xun迅〕、坎、离、艮〔gen亘〕、兑。这八种图形,互相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八卦掌就是按照将八卦的这些基本图形与阴阳鱼结合在一起的八卦图(图6)来进行演练的。图中的八个方位,就像八个不同的战场,中间的阴阳鱼用它弯曲流畅的弧线把它们串通起来,连为一气。

    

    图6 八卦图

    八卦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在弧线上走圈,左旋右转,右旋左转,没有片刻停息。这种不停地走圈用八卦掌的术语来讲,叫做“行桩”。这也是八卦掌的基本功,正如清代八卦掌大师董海川说的“百练以走为先”,“百练不如一走”。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似乎是在不断重复的走圈,它可不是没有目标的瞎走,走到四正四隅这八个不同的卦位上都有相应的进攻和防守的掌法,都有明确的战术目的。在走转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各种掌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手随步开”。每掌都有左右对称的掌法,由一掌可以变化出八掌,进而变化出64掌。这样,在循环往返、周而复始的走转换掌中,避开对手的锋芒,一旦发现对手的破绽,就疾如闪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出的掌常令人防不胜防,就像人们说的“圈中圈处处有变,掌中掌变化万端”。这种在不停地走圈变掌中,克敌制胜的打法实在有点儿打运动战的味道:沿着阴阳鱼形流畅的弧线,在八个阵地之间不停地转移,捕捉最好的战机(图7)。

    八卦掌技击以掌为主,基本手型是龙爪掌和牛舌掌。主要的击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穿、点等。掌法有仰、俯、竖、抱、劈、撩、挑、螺旋掌等。八卦掌动作灵活、迅捷,“起如风,落如箭,追风赶月还嫌慢”。技法中每一种掌法都有四种击法和闪击法。与对方交手时,按照对方的动静变换击法。一掌发出,如对方没有准备,就以实掌搬、拦、截、扣进行打击;如果发现对方已有准备,就迅速变为虚掌以推、托、带、领将对方的劲力化走。因此,战术灵活多变。

    

    图7 八卦掌

    八卦掌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怎样产生的?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与明朝的八卦教有关系。比较确切的资料表明,经过了八卦掌的一代宗师董海川的传授,从清朝后期开始,八卦掌迅速普及开来。

    董海川是河北文安人,自幼喜爱武术,学得一手少林罗汉拳,技艺高明。他长得身材高大,膂力过人。董海川的弟子在他的墓志碑铭中是这样描写他的为人的:“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自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避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披奇,以壮其襟怀。”他为人十分豪爽,富有正义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据说,一日,董海川去安徽的九华山探望朋友,不料,在山中迷了路,遇到一个名叫毕澄霞的道士。毕澄霞是个奇人,有一身的好武艺,懂拳术,会击剑,气功导引的本事也非常精妙,特别是他的穿掌术非常高明,是董海川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的。董海川大喜过望,便拜道士为师,学习穿掌术。几年苦练之后,学成出山,走遍江湖已无敌手。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也有人认为八卦掌就是董海川自己创编的。他把道教的内功修炼术与武术的攻防招法结合起来编出了八卦掌。八卦掌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很快就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拳种。有明确的理论,技击手段颇具威力,并与内功修炼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把它的出现仅仅归功于某一个人,可能不太合适。即使是董海川创编的,他创拳所用的这些素材,也是在长期的古代社会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其中浸透了无数无名英雄的汗水。但是,不论怎么说,董海川在八卦掌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把八卦掌的技艺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他的墓志铭中记载了不少关于他的神奇武功的故事,如,有一次,董海川在塞外游历,遇到一伙歹徒拿着刀枪棍棒的围攻,只见董海川用他变化莫测的八卦掌四面迎敌,步移掌变,迅捷得像一阵旋风,把大家都看呆了。还有一次,一个剑戟专家找上门来与董海川比武,面对对手寒光闪闪的兵器,董海川泰然自若,只凭自己的赤手空拳,绕圈走转,以动制静,避正打斜。最后足踏对方的脚,夺过对手的器械,高超技艺使对手心悦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