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周易》中,指天地未分时的浑沌元气,世上万物都是由这种元气变化产生的(《周易·系辞上》)。太极拳就沿用这种无所不包的太极理论,既表示这种拳以充斥在天地之间的元气为基础,又说明了这种拳像这种气一样,有无穷的变化,又万变不离其宗,难怪有人把太极拳叫做“哲拳”。
太极拳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有人叫它“长拳”,因为这种拳招式很多,一打起来就像长江大河在流淌,滔滔不绝,没完没了;也有人叫它“绵拳”,因为它又像行云流水,绵柔不断;还有人把它称为“十三势”,因为这种拳术由八种最基本的劲法和五种步法构成,又叫“八门五步”,这就是掤〔peng朋〕、(扌履)〔lü吕〕、挤、按、采、挒〔lie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著名的太极拳家王宗岳写了《太极拳论》,用太极阴阳学说来讲解阐述太极拳的拳理,太极拳的名称才固定了下来。
太极拳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如何产生的?人们一直有各种不同看法,至今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太极拳是宋代武当山的道士张三丰编创的。这种说法在海内外一度流传很广,但是缺乏令人信服的史料。另一种说法,也是现在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太极拳是明朝末年战将陈王廷(?—公元1719年)解甲归田,回到他的家乡河南温县陈家沟后编创的。30年代,体育史家唐豪在陈家沟进行实地调查后,这种看法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除了这两种影响比较大的说法以外,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还有其他一些观点,如唐朝的许宣平、李道子、胡镜子;南北朝的韩拱、明朝的戚继光、清朝的王宗岳等等。也有人认为太极拳是由形意拳演化而来的。
不管人们对于太极拳创始人的观点如何不同,太极拳在明清开始流行,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虽然太极拳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它产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更早。太极拳的产生不仅与套路武术的发展有关,而且与古代的气功、导引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气功、导引在中国出现得很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宋代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出现了像八段锦、易筋经等将行气、练意、养形融会贯通,结合在一起的健身套路。这说明,在如何将身体的内部与外部、运动与静止、精神与形体、内气与外力融为一体的这些问题上,人们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只是这时候的健身套路还不具备武术技击的特点。能不能把这些经验应用到武术中去,创编出一种既有气功导引的健身功效,又仍然保持着技击格斗功能的新的武术形式?这就是当年太极拳的创始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太极拳实际上就是古代健身术与武术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很不容易的,它要求一个民族有可以把宇宙万物纳为一体的哲学思想,有成熟的行气练意的健身术,有一整套发达的武术格斗技术,还要有把这三者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幸运的是,所有这些条件,中华民族都具备了。太极拳就是以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吸收了古代气功中呼吸吐纳的行气运劲方法,荟萃了各家拳法的精华而创编出来的。太极武术家,清代王宗岳在他的短小精辟的《太极拳论》中对太极拳做了深刻的阐述。太极拳是中国对世界体育和世界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图4)。
太极拳强调身体内部的意念和内气的重要作用,用意气运动统领整个身体的运动。在练习时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连贯协调,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在太极拳运动中身体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得到了锻炼,因此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
![]()
图4 太极拳
太极拳在技击方面也是很独特的。它以处处走弧线的动作,不断地划圈,大圈变小圈,小圈变大圈。在这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攻击力的弧形运动中,运用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法,与脚法、身法相配合,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击虚。
太极拳采取后发制人的打击方法,主要靠“化劲”和“发劲”这两种劲。化劲就是当对方进攻时,不是以硬对硬,而是通过自己手脚身法的变换,以粘〔念nian〕、黏〔也简化为粘,念zhan〕、连、随的功夫,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顺着对方用力的方向做圆周运动,将对方攻击的力量沿着圆的切线“化”走,将对方的身体重心慢慢牵引到支撑面的边缘。在“化”走对方的力量的同时,通过自己的皮肤的触觉,判断对方的用力点,身体重心的位置,摸清对方的虚实,然后,顺势爆发出刚劲将对方抛出或击倒,这就叫借力发劲。当使用化劲的时候,柔若无骨,对方像是打到棉花上,摸不清虚实,找不到打击的重心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太极拳论》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