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在使用发劲的时候,瞅准对方的重心,借对方的力,突然爆发用力,在一刹那间将敌手腾空抛出。太极拳就是这样利用虚实的变化,来迷惑对手,调动对手,最后打败对手。与太极高手较量时,就像按在一个又圆又滑不断转动的大球上,总觉得打不中对方。用的劲越大,身体失去平衡就越快,摔得越重。太极拳家们形象地将这种高超的技击方式描述为“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打手歌》)太极拳不仅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而且有相当强的技击性,有多种多样的击敌之法,如“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步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太极拳谱》卷十一《陈谱:明代陈王廷拳经总歌》)ib.
像太极拳这样成熟的高级拳种不是哪一个或几个人苦思冥想就可以造出来的,应该说它是许多人劳动的结果。如,在戚继光从民间16家拳法素材中总结出的拳经32势中,太极拳就采用了29势,许多动作从形式到名称都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
太极拳是怎样流传的,人们有不同的说法。但是,陈王廷在太极拳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是大家公认的。在现在流传的各种流派的太极拳中,陈式太极的历史最为悠久。其他各派或者是直接由陈式太极演化而来,或者间接地受陈式太极的影响。如杨式太极是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公元11872年)在陈家沟学得陈式太极后,经过自己的反复钻研,在陈式太极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的。吴式和武式又是在杨式的基础上变化而成。孙式太极是在武式的基础上构建的。赵堡式太极也与陈式有密切的关系。
陈王廷原是明朝的一员战将。明朝灭亡后,解甲归田,到自己的家乡河南温县陈家沟隐居起来。家乡平静安定的田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对已有的拳术进行钻研和改造,正像他在一首词里写的:“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zhi志〕不求,那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太极拳谱》卷十四附录)
太极拳经过陈王廷的发展,以一个新姿态出现,但是,当时知道太极拳的人还不多。
太极拳的普及与杨露禅有直接关系。杨露禅家境贫寒,年轻时曾以推车卖水和卖土为生。他力气出众,而且特别爱好习武,听到陈式太极拳的名声后,十分羡慕,就来到陈家沟。可是陈家规定太极拳只在陈氏家族中传授,外人是不能学的。杨露禅就在陈氏族人陈德瑚家打工。当时陈家正是陈氏第14代孙陈长兴(公元1771—1853年)主持家政。陈长兴有极深的太极拳功夫。据说,有一次,他去看戏,人群突然一阵骚乱,一位抱小孩的妇女被撞倒在地,眼见就要被乱脚踩死。在这危急关头,只见陈长兴双臂一伸,稳稳地挡住滚滚人流,像立在地上的一个牌位,纹丝不动。妇女得救了,陈长兴也因此得到“牌位先生”的美称。杨露禅在打工之余,就想法偷看这位“牌位先生”给陈氏子弟教拳,然后背着人偷练,就这样过了两年。一天夜里,陈长兴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个小伙子在练拳,一招一势很有章法。仔细一瞧,竟然是陈德瑚家的长工,很感意外,就叫过杨露禅来问明原委。陈长兴被杨露禅学拳的诚意所感动,打破不授外人的规矩,收杨露禅为徒。此后,杨露禅一学就是18年,深得陈氏太极的精髓。
后来,杨露禅离开陈家沟到了北京,凭自己一身精熟的拳艺在瑞王府当了拳师。由于他的技艺超群,前来与他比武格斗的,都败在他的“沾棉拳”、“软拳”、“化拳”之下。于是,杨露禅的名声大振,人们送他个绰号“杨无敌”。名声传开以后,清朝的王公贵族都前来拜他为师,学习太极拳艺,打太极拳成了一时的风气。为了让这些贵族学生们学起来方便一些,杨露禅对陈氏太极进行了改造,将一些跳跃、刚劲、高难的动作删去,开创了舒展大方,以柔为主,柔中有刚的杨式太极。这一变革使太极拳的应用范围一下子扩大了,不论是体强的还是体弱的,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可以练习,在太极拳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杨露禅的两个儿子杨班侯和杨健侯从小受父亲的指教,也都精通太极拳。杨氏父子在北京传艺,教了许多人。仅杨露禅本人指点的徒弟就有几百人之多。杨露禅去世后,他的弟子武禹襄创出“武氏太极拳”;杨班侯的弟子吴鉴泉创出“吴氏太极拳”。在诸多的太极拳流派中,杨氏太极始终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特别是在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修定了“杨氏太极大架子”后,太极拳流行得更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