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武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少林武术
    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山秀丽的五乳峰和雄奇的少室山怀抱中,有一座佛教古刹——少林寺。在这一片佛门净土上发展出了声名远扬海内外的少林武术。少林武术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武术的一块瑰宝,许多拳术的产生都与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少林寺也被人们奉为武林圣地。但是,围绕着少林武术也有许多考无实据的故事,穿凿附会,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看清庐山真面目,使少林武术总是带着几分神秘的佛光。少林武术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人们一直在争论不休,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的一种说法是印度来的达摩首创了少林拳。

    菩提达摩(?—公元528或536年)是南天竺高僧,天竺禅宗第28祖和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在南北朝时由海路到广州,又北上到了北魏(公元386—534年),在洛阳、嵩山等地游历并传授禅学。达摩主张寂坐修心悟禅,就是用静坐的方法来修炼。据说他曾在少林寺附近的“达摩洞”里,面对着洞中的石壁,端坐了九年,最后坐化而逝。由于他在修炼时全神贯注,石壁上竟然投射出他静坐时的形象,现在少林寺里还存着这块“面壁石”。达摩是怎样创拳的呢?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于达摩本人一年又一年地静坐,身体容易疲劳,有时就得起来甩甩胳膊,踢踢腿,活动活动肢体,再加上时常还得对付山林中野兽的干扰,需要一些自卫的本事,于是达摩就发明了一种拳术,这就是少林拳的起源。另一种说法则是达摩在讲授经理时,看到下面听讲的和尚们一个个无精打采,形体也不舒展,为了让他的徒弟们强身健体,达摩就教给他们一套名叫“十八罗汉手”的拳,少林拳就是在十八罗汉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这些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达摩创拳的故事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主要是后人编出来的。宋朝的道原在达摩死后500年,写了《景德传灯录》,在书中首次提出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坐逝而化”的说法,于是,达摩被奉为少林寺的初祖。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一个号称“天台紫凝道人”的人,假托达摩,写了一部与健身有关的《易筋经》,又提出达摩创拳的说法。书中有一篇托名唐朝开国功臣李靖写的序文,这篇序文在道原的《景德传灯录》的基础上,又讲述了《易筋经》神奇的来历:达摩面壁处的石碑基座经过风吹雨淋,有所损坏。少林寺里的僧人在重新修整时发现一个用胶漆密封的石盒,试了各种方法都打不开,后来用熔化的蜡浇注才得以开启。发现盒中有两部书,一部是《洗髓经》,另一部就是《易筋经》。从这以后,又有一些书以讹传讹,进一步发挥,使达摩创拳的说法更加活灵活现,达摩创十八罗汉手的说法就是这样出现的。

    其实,少林寺早在达摩到来之前就有了。北魏的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就为来北魏的天竺高僧跋陀修建了这座寺庙。由于寺院建在少室山林木幽深之处,所以叫少林寺。因此,少林寺的始祖是跋陀,而不是许多人所说的达摩。史书上没有记载跋陀是不是会武术,但是,他一开始招收的小徒弟们似乎手脚都相当矫健。像惠光和尚年仅12岁,竟然可以站在井栏上踢毽子,一口气踢了500多次,正好让路过这里的跋陀看到,跋陀心中暗暗称奇,觉得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有这种本事,一定不是凡人,就收了他当徒弟。后来继承了跋陀的衣钵的北齐人僧稠也有一段神奇的经历。据说僧稠刚入寺时,身体单薄。当时少林寺的和尚很多,大家都喜欢在闲暇时角力摔跤,打打闹闹。僧稠初来乍到,就常受一些身强体壮的小和尚的戏弄,于是发愤练武,又吃了神人给的一大钵肉筋,于是变得力大无穷,一身武功,还有飞檐走壁的本事,以前欺侮他的那些和尚都吓得直给他磕头,不敢正眼看他(《朝野佥载》)。

    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夸张成分,但是至少可以说明,少林寺在一开始并不像其他一些寺庙,僧人们枯坐终日,就知道念经,没有身体锻炼。这里从一开始建寺,似乎就有一些习武的倾向。后人把少林武术归功于达摩,不过是为了想借重达摩的名气提高少林武术的地位罢了。其实,少林武术不是靠附会达摩吹出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过硬本领才名扬四海的。

    据比较可信的史料,少林武艺从隋末唐初开始闻名于世。在李世民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少林僧人志操、惠玚〔yang 羊〕、昙宗等曾帮助当时的秦王,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擒拿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为李世民攻克洛阳立了战功(裴漼《少林寺碑》)。于是,昙宗和尚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因为不愿做官,都得到皇帝赏赐的紫罗袈裟。另外,李世民还赐给少林寺40顷田地和一具水碾。从这以后,少林寺的名声大振。

    随着少林武术名声的日益显赫,天下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以武会友,交流武技,这样,少林武术汇集了四面八方的武技精萃。从宋代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拳、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的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