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篇,而且非常喜爱武艺,一手握笔,一手提剑。被誉为“诗仙”的李白,15岁就喜爱击剑,25岁仗剑远游,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36岁时还“学剑来山东”。他不仅剑术高明,而且善骑马,能射箭。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农民平时种田,农闲时由兵府组织练兵,和平时期轮流到京城守卫或驻守边防,有战事时就应征出战,这种兵民合一的政策使武艺在民间广泛地传播开来。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武艺训练。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他登基当皇帝时对将士们说:“我不要你们为我修建供我赏玩游乐的园林,只要你们认真练习武艺。”(《旧唐书·太宗本纪》)唐代的军队以步骑混合的军种为主。军事武艺以枪术和射术为主,刀已经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队的主要短兵器,出现了适于多种用途的各种类型的刀,如仪刀、障刀、横刀、陌刀等。于是刀术相应地发展起来。
唐朝女皇帝武则天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设置了武举制,就是通过考试选拔武官。在这以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只有文科,只有舞文弄墨的举人、状元。到这时,武艺高强之士也可以通过考试中举了。武举考试的项目有七项,以枪术、射术和力量测验为主,具体内容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当然,通过武举制入选的武士,其地位远不能和通过文科考试中举的进士相比。但是它毕竟通过一些实战技能作为考试内容,促进了军队武艺的规范化,同时给习武的人提供了一条进身之路。唐以后的宋、明、清都继承了唐朝的武举制度,只是在考试科目上有适当的变化。
在军事武艺朝规范化发展的同时,唐代的民间武术在套路化、娱乐化的方向上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突出地表现在剑术方面。剑术在唐以前已经有了娱乐化的种种表现,如在战国时已有叫兰子的宋国人可以耍弄七支剑,其间总有五支在空中飞舞,有些像今天的杂技表演。这种表演到东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张衡的《西京赋》里有对边走绳索,边做这种抛剑表演的生动描写。到了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如大诗人李白每至酒酣耳热之际,便拔剑起舞,“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万里横歌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酒酣兴浓,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的剑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当他“起舞拂长剑”时,“四座皆扬眉”。就是体弱多病的杜甫,在年轻时也曾“把臂开樽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相从行赠严二别驾》)
这种表演性剑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精通剑术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剑术家就是裴旻〔min民〕,剑一到了他的手中,就像有了生命。《独异志》对他的剑术是这样描写的:裴旻骑在疾驰如飞的马上,手中的剑左右挥舞,寒光闪闪,忽然,他振臂一挥,宝剑一下子飞起数十丈高,直逼云端,发出闪电般耀眼的光芒,随即从高空直刺下来,疾如流星,只见裴旻举鞘一扬,“喀嚓”一声,宝剑入鞘。站在一旁围观的几千人,看得头发根直发麻。裴旻的剑术、李白的诗和张旭的书法在唐代被人们称为“三绝”。裴旻的剑术与实战的技术已有了相当的距离,带有明显的娱乐化、艺术化特征,所以能够吸引数千人。
剑术与艺术的进一步结合便是剑舞,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化的剑术套路表演。唐代的剑舞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大诗人杜甫看了著名的公孙大娘的剑舞,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50年后,在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表演时不禁回首当年,记忆犹新,写下了千古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使我们今天似乎还能看到公孙大娘的剑舞如雷霆震怒,蛟龙出水,观众惊讶失色的生动情景。杜甫说,大书法家张旭就是因为常去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而受启发,草书大为长进。
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艺术化的加工,自然与军事武艺完全不同,就是裴旻的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武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唐代的套路武术还不成熟。但是武术,尤其是套路武术,需要极为丰富的动作素材,唐代舞蹈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武舞达到一个高峰,为后来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唐代女子也保持着巾帼英雄的雄浑武风,就是宫女们也有不凡的身手,这在唐诗中有生动的描写:“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杜甫《哀江头》)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古代武术随着军事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雏形,既有技击,又有套路,但是此时的武术还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有的还没有从军事武艺中完全分离出来;有的则又过于艺术化,舞蹈化,难以划清与艺术的界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内容结构。与明清时的武术相比,这时候的武术还只是一种处于雏形状态的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