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与孤独。书中还设计了春、夏、秋、冬四时摄养的方法,恰合四时气候特点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金元时,医学流派争鸣,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当时的医学家也很重视养生,如补土派的创始人李杲注重脾胃的调理;滋阴派主帅朱震亨著《色欲箴》,重视阴精,主张节欲,其“茹淡论”认为老年人饮食宜清淡。
元代,影响较大的两部养生学专著,一是王珪的《泰定养生主论》,书名从《庄子》“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及“养生主”篇取义,可见推崇道家养生之说。书中阐述了人生由婚育、婴幼、及壮到老各阶段的生理摄养方法,他认为:不流于物,谓之“摄”;安其分,谓之“养”。并引述《抱朴子》所列“过伤”种种:“才不逮而强思,力不胜而强举,深忧重恚,悲哀憔悴,喜乐过度,汲汲所欲,戚戚所患,谈笑不节,兴寝失时,挽弓引弩,沉醉呕吐,饱食即卧,跳走喘乏,欢呼哭泣,皆为过伤。古人所以戒之,节之。”该书不但论摄养,而且也谈病治,并载录一些验方。另一部养生专著即李鹏飞的《三元参赞延寿书》,也是一部道家味颇浓的养生书。该书认为:“人之寿,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岁。不知戒慎,则日加损焉。精气不固,则天元之寿减矣;谋为过当,则地元之寿减矣;饮食不节,则人元之寿减矣。”这也就是书名含义及其书大要。这本书是古代养生理论及方法之集大成之作。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古代营养学专著。其书共三卷,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书中记载了常用食物203种,配膳十分讲究。有各种汤、羹、浆、膏、煎、油、茶,以及烧饼、包子、馒头、粥、面等品的制作与作用。第二卷的“诸般汤煎”、“食疗诸病”更是实用而易行。还有“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饮酒避忌”、“乳母食忌”、“四时所宜”诸专题。该书在饮食养生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明、清时代养生延寿方面的论著约有一百二三十种,使中医养生学从实践到理论更趋于完善。特别是明代温补学派的出现,对老年人的养生更具指导意义。其代表医家张景岳主张,无论养生或治病,均应重视人体的命门之火,即肾阳。他在《大宝论》中说,人身的阳气如自然界的太阳,天地间如没有太阳,就会变成一个大冰壶,不会有生物存在;人得阳气则生,失阳气则死。所以应时时顾护阳气。并且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这对中老年保健很有实际意义。温补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李中梓在养生方面也很有贡献,其观点散在于《颐生微论》及《寿世青编》中,这个学派注意从调神、节食、保精等方面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脏。此外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辑录了大量延年益寿秘方,并撰《衰老论》,对人体衰老的原因作了专题研究。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谿人。先业儒,后随父龚信(太医院供职)学医,著述很多,曾任太医院吏目。他所述养生方法非常生活化,如在“摄养”中谓: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其“延年箴”归纳出延年11条:四时顺摄,晨昏护持;勿为无益,当慎有损;坐卧顺时,勿令身怠;行住量力,勿为形劳;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呼吸清和,安神闺房;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心身安逸,四大闲散;救苦度厄,济困扶危。万全的《养生四要》以“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四方面论养生之道。万全,字事,号密斋,罗田县(今属湖北)人,为明代祖传儿科的著名医家,其著述很多,以儿科、妇科、养生等著述对后世影响较大。他强调:善养生者,当知五失:不知ib.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择医,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可见他在养生方面很重视“却疾”的重要性。
明代偏重于保健功法的养生专著也较多,如冷谦的《修龄要旨》、周履靖的《赤凤髓》是其代表。
清代隐士曾慈山著《老老恒言》,一名《养生随笔》,也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老年养生专著。他从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各方面,总结出一整套养生方法。还根据老人的生理特点,编写了《粥谱》,既有用于保健者,又有用于疗疾者,分上、中、下三品,共100种,很有实用价值。清代医家陆懋〔mao冒〕修的《世补斋医书》载有“老年治法”的专论,其中录有“延寿丹”方。程国彭的《医学心悟》提出了保生四要:一曰节饮食,二曰慎风寒,三曰惜精神,四曰忌嗔怒。简要易行,正反映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清末最后的一部养生专著当是郑官应编辑的《中外卫生要旨》,除载述中国古代养生方法、保健功法之外,还录有国外养生资料“泰西卫生要旨”。书中广泛地搜集了文史、佛、道诸书的养生主张,及“却病延年动功”、“易筋图说”、“八段锦坐功图”、“真人咏蛰〔zhe折〕龙法”、“六字延寿诀”等保健功法资料,是一部汇编性质的养生书。
养生学是医学的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