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在饮食卫生上,儒家最为讲究。周官制设有“食医”,专门掌管饮食调配,孔子也曾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门弟子也很重视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孔子教授学生不只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还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乐是音乐;射和御是有战备实用的健身运动。清代学者颜元说:“孔门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气血,调人性情。”正是看到了儒家体育养生的效果。同时儒家还主张劳逸有度,认为过劳和过逸都会致病。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不言仙,孔子不言神怪,这种唯物的看法是一致的,在养生学上的意义是,他们都提示人们自主地对待养生之道。宋代以后儒家兼容释、道之理,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学派——理学。理学又称为道学,以阐述义理兼谈性命为旨,其影响又不专在养生。自元至清理学对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释教即佛教,东汉时始传入我国。释教与道教的区别是,它不以“神仙不老”为然,而重视精神超脱。佛教在我国形成很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或者说是儒学味很浓的“禅宗”。“禅宗”所谓修禅要求“具五缘”:持戒清静、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呵五欲”:色、声、香、味、触。“弃五盖”:贪欲、瞋恚〔hui嗔会〕、睡眠、掉悔、疑。“调五事”: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禅宗集体定居深山,远离世俗,自食其力,将生活劳作都视为修禅的功课,甚至有的禅院清规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无疑,这些成规与生活方式在客观上对延年益寿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释家禅修的功法独树一帜,流传后世,对养生气功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