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方剂学
,外治法内容也很丰富,有手术、药敷、药浴、熏蒸、熨、砭、灸、按摩、角法等。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方书当推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确立了将理、法、方、药相贯穿的辨证论治原则。由于该书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故被后世医家尊为“医方之祖”,其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而张仲景亦被誉为“医圣”。《伤寒杂病论》共载方剂375首,除去重复(方同证不同),则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214味。书成后因战乱很快散佚,后经西晋人王叔和搜集整理,重新编次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书。王叔和,名熙,西晋高平人,曾为晋太医令,著有《脉经》10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他整理张仲景的著作,使其流传后世,其功最为后世称道,宋代林亿等校正《伤寒论》时说:“自仲景于今八百年,惟叔和能学之。”

    《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为晋代葛洪所著。该书载方的特点是简、便、廉、验,对后世影响颇深。《肘后方》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古代传染病史方面的资料。如书中所载的“虏疮”是世界上关于天花的最早记载。又如对沙虱的描述,也是世界上关于恙虫病的最早记载。《肘后方》后经梁人陶弘景、金人杨用道增补,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广肘后备急方》。

    晋代至唐,方书众多,学术成就也高,其中以《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后世影响最大。

    《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为东晋末陈延之编著。当时“诸贵家皆各自撰集服药方”成为一种风尚,至唐,朝廷明令“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可见《小品方》学术价值之高。但至宋也归失传,所幸《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朝鲜金礼蒙的《医方类聚》曾摘录了不少《小品方》的珍贵资料。1958年日本发现《小品方》残卷第一卷,系唐代传抄本,包括序文、总目录、用药犯禁诀等,是研究、辑复该书的重要资料。

    《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系唐代孙思邈所撰,以人命重于千金,而命名其书。仅《千金要方》就载方5300余首,该书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保存了大量古方和当时流行的验方。书中还载有“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两篇医德专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外台秘要》为王焘所著。王焘酷爱医学,曾在弘文馆(国家图书馆)任职20多年,有条件博采古医籍文献,而著《外台秘要》。其书载方6000余首,可贵的是所引录自它书的内容均注明出处,成为研究唐以前医学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后来失传的唐代以前众多方书的内容,很多是赖《千金方》、《外台秘要》而能流传至今。

    

    孙思邈

    《太平圣惠方》是宋代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由王怀隐等人奉命组织编修而成。王怀隐,宋州睢〔sui虽〕阳(今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通医学,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升为翰林医官使。该书100卷,载方16834首,分类以隋代《诸病源候总论》为依据。书成,由宋太宗作序,颁行各州,置医博士掌之。这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统编的方书,后于仁宗时,何希彭选其精要辑为《圣惠选方》,作为标准医书充当教材,应用数百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名《和剂局方》,是和剂局制售成药时所用方剂的规范总结。由宋朝廷诏令陈师文、裴宗元等医官校正。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载方788首,其剂型有13种之多,对成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些著名方剂一直延用至今。其书流行后,民间习医者皆研习之,以致形成照搬其成方而不深究医理的时弊,金元时代诸医家多次对此弊端进行批评,也反映了北宋中末叶《和剂局方》影响是很大的。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系北宋末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又一部巨型方书。后于金大定年间、元大德年间两次重刊。载方近二万首,搜集了历代方剂及民间验方,内容十分丰富。

    《普济方》由明初朱橚、滕弘等编辑,收方61739首,该书搜罗广泛,资料丰富,编次详细,是我国最大的一部方书。该书不仅在方剂学上有很高价值,同时在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上也有较大贡献。如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时,已有许多古医书失传或罕见,实赖《普济方》才能窥见失传医书内容,并又转引在《本草纲目》之中。

    清代还出现一部颇具特色的方书,即赵学敏搜集、编辑的《串雅》内、外编。这是一部汇集民间走方医(铃医)医药经验之作。自序谓:走方医历来被人鄙视,他们确有狡诈的一面,但其顶(吐法)、串(泻法)、截(截断其病状)、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