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中药学
    医与药不可分家,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社会生产实践息息相关,同时与历代的医疗活动亦密切相关。这里我们重点谈谈中药学理论与古代主要本草著作。

    

(1)四气五味说

    《商书·说命》谓:“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是说如果服药之后,没有异常反映,那么病就治不好。说明很早人们就认识到治病必须利用药物的偏性。后来把药物的各种偏性进行归纳,上升为理论,就称之为“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之说源于《黄帝内经》。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与病证的寒、热是相对应的。寒性或凉性的药物可以治疗热证,如石膏、黄连、黄芩等;热性或温性的药物可以治疗寒证,如附子、干姜、吴茱萸〔zhuyu朱于〕等。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阳、救逆、散寒等作用。热与温、寒与凉仅是程度上的差别。

    五味就是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淡味附于甘。五味分阴阳,作用也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结合历代医家的用药经验,一般认为味辛的药能散、能行,常用于表证或气血阻滞证。如麻黄解表散寒;木香行气;川芎活血等。味甘的药能补、能和、能缓,常用于虚证,或拘急疼痛,如人参、黄芪补气;甘草和中;饴糖、甘草缓急止痛等。淡味的药能渗湿利水,常用于水湿内停证,如薏苡仁、滑石等。味酸的药能收、能涩,常用于虚汗、泄泻证,如五味子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等。味苦的药清泄、燥湿,常用于热证或湿证,如黄连泻火;苍术燥湿等。味咸的药能软坚,常用于便秘、痞块等,如芒硝软坚泻下;牡蛎软坚散结等。一般来说每一种药物不仅具一味,而是多味相兼,因此每种药物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而已。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归经

    金代著名的医学家张元素在《内经》的基础上,深入地阐述了药物的气味厚薄、阴阳,创立了药物升降沉浮学说。他认为药物的升、降、沉、浮与气味的厚与薄、属阴、属阳、入药部位不同及炮制、配伍不同均有关系。一般而言,凡是味辛、甘,性温、热,质地轻,如花、茎、叶入药的药物,其性属阳,大多能升浮,具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如苏叶、桂枝之类。相对的味苦、酸、咸,性寒、凉,质地重,如子、实、根及矿物药等,则性质属阴,大多能沉降,下行而向内,具有清热、泻下、渗湿、降逆、潜阳、收敛等作用,如大黄、牡蛎、芍药、磁石之类。再者药物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能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盐水炒则引药下行入肾等等。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临床用药的原则之一,不可不知。

    药物的归经学说是指药物的作用定位方面的理论。其说虽源于《内经》,但并未解释具体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中也有近乎归经的记载。明确提出归经学说的仍是金代名医张元素,他在《珍珠囊》、《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书中注明了每一味药的归经。他认为药归其经则力专用宏,疗效显著。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清肺热;黄柏泻膀胱火;生石膏清胃热等。上述药物性均属寒,皆有清热、泻火作用,但作用于机体的部位各不相同,应用范围自然也不同。临床必须注意药物的归经与病位相吻合,才能发挥药到病除的效果。

    

(3)七情合和说

    七情合和说是指药物的配伍关系方面的理论,它源于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谓七情是指“相须”、“相使”、“相反”、“相杀”、“相恶”、“相畏”六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再加“单行”,即不经配伍,单用一味药,总称为七情。相须是指两药功用类似,同用时可明显增强效用;相使是一药为主,余药为辅,同用可提高主药效用;相反即药物合用时产生毒性;倘若一种药制约另一种药的毒性,那么前者对后者是相杀关系,后者受制于前者则是相畏关系;倘若一种药使另一种药减低或丧失原有的功效则为相恶。临证用药时应选用相须、相使者为佳,勿用相反的药物。如果有毒则宜制约,可用相杀、相畏的配伍规律。

    

(4)古代著名本草著作简介

    据《神农本草经》内容分析,即使曾有出于“三世”的《神农本草》存在,《神农本草》与《神农本草经》也不是一部书。《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天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根据这一古代传说,故本草书托名神农而作。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原书早已佚失。现在流传的版本是从后世本草著作中辑复起来的。《神农本草经》也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虽托名“神农”所作,实际上总结的是至汉所积累的药物学知识。《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并创立了药物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较系统地阐述了四气五味、七情合和等药物学理论,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