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丰富有效的治疗手段
来,有以按捏为主的,如按、压、点、拿等;有以揉搓为主的,如推、擦、摩、搓等;有以振动为主的,如拍、抖等;有以复位为目的的,如摇、扳、引伸等。此外,有时还要配合应用一些器械,如对脊椎骨折的整复治疗。《世医得效方》强调不可用手整顿复位,须用软绳从脚吊起,悬坠使脊柱充分直伸,其骨自然归窠。对颈椎骨折、脱位,《永类钤方》则用“攀巾踢罂〔ying英〕法”:用手巾兜缚颏下,系于脑后,系紧连接的绳子,绳头系于房上,令患者坐在大酒坛上,突然踢去坛子,借绳拉力使颈椎复位。二书均出于元代,经600多年后,才有英国人提出“悬吊复位法”,被认为是伤科史上的创举。

    

(4)药物外治

    常用的药物外治法有敷、熏、洗、熨、吹、导等。古代很重视药物外治法,西周时它是外科、骨伤科医生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战国时扁鹊(秦越人)见齐桓侯有病,几次请他接受治疗,齐桓侯都拒绝了,及至后来,当齐桓侯感到自己有病需治疗时,已经不可救药了。当时扁鹊说:“病邪在肌肤可用汤熨治疗,……在骨髓就没有办法了。”说明当时汤熨这一药物局部热敷的方法已应用于临床。他在抢救虢太子时采用了针、灸、汤熨等综合疗法,收到了“起死回生”的治疗效果。

    

    扁鹊(秦越人)

    在历代医籍中,都有药物外治方的介绍。值得提出的是,清代名医吴尚先治病主要采用外治法,而且疗效颇佳,每天诊治病人达一二百名,多时甚至达三四百之多。他讲施外治法的体会谓:“初亦未敢谓外治必能得效。逮亲验万人,始知膏药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他的外治法主要用膏药贴敷,配合点、搐、熏、擦、熨、烙等方法。更可贵的是,他把数十年的外治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撰写了《理瀹〔yue月〕骈文》一书,对中医药物外治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精神疗法

    我国从唐代至清代的医学分科设置,都有“祝由科”(或称“禁科”)这一专科。

    祝由之术起源于古代巫医。相传黄帝时有二臣善于医,歧伯以医药诊治疾病;祝由治病不用药,唯清水一碗,以手捏剑诀,敕勒书符水面,让病人饮其水治病。后来即以其姓氏为名,称此治病之术。可见“祝由”是一种巫医的骗术,为封建迷信的糟粕。但是它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临床各科同时存在于宫廷的卫生机构中呢?这是因为古代医学家发现用语言暗示,也可能达到某些治疗目的。于是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提炼了祝由术的合理内容,抛弃了它的迷信色彩,记录了一些治疗手段。《灵枢·贼风》在讨论巫者祝由治病的道理时说:有些人曾感受外邪而没有发病,后因情志“有所恶及有所慕”,造成了气血逆乱而致病。由于一般人察觉不到病因所在,所以认为是鬼神作怪。先巫知道此病生成的原因和消除此种致病原因的办法,所以只需用“祝说病由”,即述说病因,不用针、药,也能治好疾病。明代的张景岳在《类经》中解释得更清楚,他说祝由治病是“求其致病之由,而释去心中之鬼”。古代医学用“移精变气”来概括祝由治病的依据。“移精变气”就是通过精神调节,以改变气血逆乱的病理状态,即相当于今天的“心理疗法”。

    《列子·力命》记载了一则故事,有个叫季梁的人,病得很厉害。他儿子为他请了三个医生,其中的卢医只用一番话,把病因说明,未用针、药,病就治好了。卢医采用的就是典型的“祝说病由”的方法。我们很熟悉的诸葛亮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句话给周瑜治病的故事,其实是有医学根据的。

    精神疗法也并不局限于“祝说”,只要达到“移精变气”的目的,也是可以采用多种手段的。《吕氏春秋·至忠》中有一个实例,就是用医生的反常行为来调治病人的精神障碍的。齐王有病,到宋国请来了文挚,文挚看过病人后,对太子说:“大王的病,必须激起他发怒才能好,但他病愈后一定要杀我!”太子恳求说:“大王病愈,我和母亲一定替你求情。”文挚治病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是约定好诊病的时间,却三次失约,让齐王空等。后来去了,不脱鞋就登上齐王的床,踩着齐王的衣服询问病情。齐王憋了一肚子气不理睬他,他反而用言语进一步地激怒齐王,齐王终于怒不可遏地起身斥责他,可是病状却意外地消失了。尽管病愈,怒气不息的齐王还是“生烹”了文挚。为什么使人不愉快,反而能治疗疾病呢?这就需要用中医“情志相胜”和“五行制约”的关系来解释了。

    古代医家用这种精神疗法治愈疾病的例子很多。有时他们也巧妙地利用患者的迷信心理治病。《景岳全书》介绍了韩世良的一个病案:一个妇女因思念亡母而成疾,百治不效。韩认为病得于“思”,应“以怒制思”(木克土)病才能好。于是买通一个巫婆,秘授机宜。患者向巫婆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