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丰富有效的治疗手段
    

(1)内服方药

    内服方药是运用适合于病情的配方,采取汤、丸、散、膏、酒、药膳等多种不同的剂型进行内服。古人治病有一个由单味药到多味药的过渡时期,配方即指由多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复方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不可详考,但不会晚于商代。古文献中有“伊尹制汤液”之说。伊尹是汤与有莘氏结姻时,陪嫁过来的奴隶,明于滋味,精于烹饪,又通医学。曾以烹饪之理喻国事,而被汤赏识,因之擢以为相。后成为商灭夏的开国元勋。以他的技能与地位分析,开创汤液(水煎剂的调制)理论,是非常可能的。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献有“鬯〔g畅〕其酒”的记载。鬯是芳草做的药酒。汤剂、酒剂的出现,其显然的意义是方便了复方的使用。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录的书目来看,汉以前的古代医学书籍中,方书所占的比例很大。说明在上古时代内服方药就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很重要的方法了。之后历代中医治病内服方药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关于中药学与方剂学的丰富内容及发展过程将有专章介绍。

    

(2)针、灸

    针灸术是我国独特的治病手段,源远流长。针和灸本不是一种治疗方法,为什么从古至今针与灸总是相提并论呢?这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根据经络学说,循经选穴进行治疗。

    针是针刺,远古时代针具是用石头制作的。称为“砭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针具也在不断地改进,于是先后出现了骨针、竹针、陶针。冶金术发明后,针具有了突破性的革新,出现了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并且由原始的仅能用于放血、按压的针具,创造出了具有各种用途的针具,如《灵枢》中就记载了“九针”的形状特征及用途。

    

    《灵枢》九针图(图形参照《类经图翼》)

    灸法是以火的温热刺激作用于某一部位,来达到治疗目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陈艾”,即存放时间较久的艾,是最好的灸灼材料。艾灸有温通经络、祛寒除湿等作用。把艾叶晒干,捣成绒状,筛去杂质备用。艾绒点燃后,有火力均匀、不易散裂、不易熄火的优点。艾绒可以做成艾条、艾柱直接灸,或隔姜、蒜、盐的多种隔灸法。

    针灸疗法并不局限于止痛,像药物一样,可以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据传《黄帝针灸》与《神农本草》、《素女脉诀》并为三世(伏羲、神农、黄帝时代)之书,均已不传于世。书出三世虽不足信,但说明我国最早的医书中就有针灸疗法的专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从内容看很明显是《黄帝内经》以前的著作。其书专论灸法,不论针法。据统计前者论及所主病候有78种;后者已增至147种。至《内经》,经络学说更加完善,针、灸治法的讨论在全书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上情况说明古代治法有一个重视灸法,针、灸并重,药物、针、灸并重的演变过程。在《内经》问世之前我们的灸法治疗已经很丰富、很系统了。古代名医一般都具备高超的针灸技术。特别是治疗急症时,首选针、灸疗法。史籍所载秦越人、淳于意、华佗等人治疗的一些病例均反映了这一情况。?

    早在唐代针灸就已成为独立的专科。针灸专科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清道光以后,朝廷虽强令太医院停用针灸疗法,但仍旧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新中国成立以后,针灸学受到国家的重视,得到大力发扬,同时在海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3)按摩

    远古时代,人们的身体某个部位有了伤痛,经手按揉以后会减轻痛苦,所以自然地会用同样的方法去减轻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原始按摩的起源。以后有了经络、藏象学说的理论指导,才能称之为按摩疗法。按摩又称“推拿”。

    《五十二病方》有治疗小便不通的按摩方法。《内经》中有按摩治疗经络不通等引起的疾病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介绍了“自缢死”的按摩急救手法:“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无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罙〔shen深〕好,此法最善,无不活者。”这是非常珍贵的有关“人工呼吸”手法的最早文献。可见按摩可适用于临床各科,但发挥作用最大的要属养生、儿科和骨伤科。明、清两代小儿推拿专著就有十几种。历代养?生及骨伤科专著均离不开按摩手法的介绍。由于按摩治疗效果可靠,使我国骨伤科饮誉海外。

    我国自唐代起就有了按摩专科的设置。

    按摩手法繁杂多变,约有100多种手法。概括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