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官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唐朝官制
史的职责是纠察朝廷各种典礼活动中的仪制。监察御史负责巡按郡县,以纠察地方官吏的不法行为及受理地方重要刑案为职,军队出征则充任监军。三院御史共司监察,各有侧重,反映出唐朝监察体制比前代更加完备。

    卿监指九寺、五监及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九寺名称与隋朝相同。五监指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军器监。九寺长官称卿,次官称少卿。五监中有两监长官称监。秘书省等省长官也称监。所以这类机构统称卿监。卿监负责承办具体事务,按其职能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与皇族及宫廷事务相关的机构。宗正寺,掌管皇族谱牒〔die蝶〕。主官下有丞、主簿、录事。领陵台、崇玄二署。署设令、丞(下同)。陵台署主管宗庙陵寝。崇玄署主管京师道观及道士。唐朝崇奉道教,皇帝自认为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后裔,所以道教徒也隶属于宗正寺。殿中省,掌管天子乘舆、服御。主管监、少监之下有丞、侍御、尚衣、主事等。领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各局设奉御、直长。六局皆在宫中。内侍省,掌管后宫事务。主管监、少监下有内侍、内常侍、内给事、内谒者监、内谒者、内寺伯、寺人等。领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各局设令、丞。本省官员皆由宦官充任。

    第二类是与礼仪教化相关的机构。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属官有丞、主簿、博士、奉礼郎、协律郎、录事。领郊社、太乐、太医、太卜、太庙、鼓吹、诸陵、廪牺八署。光禄寺,掌管朝廷宴会和祭祀供品。属官同宗正寺。领太官(膳食)、良酝(酒类)、珍馐(菜肴)、掌醢〔hai海,鱼肉制成的酱〕四署。鸿胪寺,掌邦交典礼和凶丧礼仪。属官同宗正寺。领典客、司仪二署。秘书省,掌图书经籍。主官监、少监之下有丞、郎、校书郎、正字、主事、令史、典书等。领著作、太史二局。著作局有著作郎、佐郎,负责撰写碑志、祝文、祭文。太史局,先后名称有太史监、太史局、秘书阁局、浑天监、浑仪监、司天台。长官为太史,负责天文历法。自肃宗改为司天台,长官称司天监,不隶属秘书省。国子监,主管学校教育。仍设祭酒、司业。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官办学堂。各学皆设博士、助教,专门教授生徒。此外,与教化相关的还有门下省的弘文馆,中书省的集贤书院、史馆,东宫的崇文馆、司经局。弘文馆,掌管校正书籍,也教授生徒;集贤书院,掌管图书整理、校刊、收藏;史馆,掌管纂修国史;崇文馆与司经局都掌管经籍,前者侧重教授生徒,是太子学馆;后者偏重侍奉文章,是太子图书馆。

    第三类是与生产、贸易、库藏相关的机构。司农寺,掌管国家粮食储备。属官同光禄寺。领上林(苑囿园池)、太仓(国家粮仓)、钩盾(饲养禽畜)、导官(粮食加工)四署,及朝廷设在地方的诸仓、司竹、诸汤(温泉)、宫苑、诸屯、盐池等监。太府寺,掌管财政与市场物价。属官同司农寺。领两京都市、平准、左藏、右藏、常平五署。两京都市署负责长安、洛阳市场管理。左藏、右藏是国库。平准署负责官府市易之事。常平署负责平易市场物价。将作监掌管土木工程及陶器制作。主官设大匠、少匠。属官同司农寺。领左校、右校、中校、甄官四署及百工等监。三校署掌供各种器物。甄官署掌供建筑材料。百工监掌采伐大木。少府监,掌管皇家手工业生产。属官与将作监同。领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及诸冶、铸钱、互市等监。中尚署掌供圭璧及帝后器玩佩饰;左尚署掌车乘装备;右尚署掌马匹鞍辔;织染署掌纺织、染色;掌冶署冶炼铸造铜铁器物。互市监掌对外贸易。都水监掌管水利建设。主官设都水使者。属官有丞、主簿。领河渠、舟辑二署。

    第四类是与司法刑狱相关的机构。大理寺,掌管析狱详刑。主官外,有正、丞、主簿、录事、狱丞、司直、评事等员。唐朝以大理寺、御史台、刑部组成三司,审理重大案件。三司主官共同审讯称大三司,大理司直或评事、御史、刑部郎官共同审讯称小三司。

    第五类是与军需供应相关的机构。卫尉寺,掌管兵器和仪仗。领武库、兵器、守宫三署。武库署掌收藏兵仗器械;兵器署掌在外兵器的出入;守宫署掌帐幕供设。太仆寺,掌管皇帝车马和国家马政。领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乘黄署负责天子车辂。车府署负责王公以下官员的车马。军器监掌军器制造。领弩坊、甲坊二署。二寺一监属官同司农寺。

    唐代担任中央警卫任务的军队是南北衙禁卫兵。南衙十六卫,沿隋朝十六卫府而设。有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前十二卫,各设大将军、将军。其属有长史、参军、司阶、中候、司戈、执戟。司阶以下四种官员合称四色官。十二卫分领府兵。府兵又有内府、外府之分。内府有亲卫、勋卫、翊卫,三卫各设中郎将、郎将。外府分布全国,称折冲府。每府设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长史、兵曹各一人。兵府下,300人为团,设校尉;50人为队,设队正;10人为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