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官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西汉官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官制大都沿袭秦朝而略有更异。中央官最大的变化是内朝的形成,地方官最显著的特点是分封的王国与郡县并存。

    

(1)中央官

    中央最高职位仍是三公。

    西汉丞相,又称相国。汉哀帝的时候改名大司徒。汉初丞相多是功臣出身,位望甚隆,有所陈请,皇帝无不允从。朝中大政也多出于丞相。丞相之下有主计,一称计相,负责郡国上计。上计是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年治状的一种制度。治状包括郡国一年租赋、刑狱、选举等情况。朝廷根据治状对地方官进行考核,有功者受奖,有过者受罚。相府属吏有长史、司直及诸曹掾〔yuan院〕属。长史是属吏的首领。司直负责纠察违法官吏。诸曹是按各种行政职能而分立的办事部门。有西曹、东曹、奏曹、议曹、仓曹等,分管官吏任免、郡国事务、章奏谋议、征集租谷等事。掾属是各曹的办事官,掾高于属。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下降,真正行使相权的是大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

    太尉汉初不常设置,汉武帝时候将其省革。大将军本是武官,负责领兵征战。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piao票〕骑将军。武帝死后,外戚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从此,大司马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到汉哀帝的时候,大司马更出大司徒之上,王莽即以此职夺取西汉政权。大司马带将军称号则有部曲。部曲是军事编制,即大将军营有五部,每部设一校尉;部下为曲,每曲设一军候。大司马领尚书事又开府置属吏。属吏有长史、司直、掾、史、功曹、议曹、门下吏、主簿、令史等。

    御史大夫在汉初变化不大,汉成帝时更名大司空。御史大夫之下仍设丞、中丞,职务与秦朝相同。御史中丞在汉朝又称中执法。自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后,御史中丞也一度改名御史长史,为兰台主官,而大司空就不再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御史中丞领侍御史15人,负责宫内、殿中执法,举劾百官的非法和违失行为。又有皇帝委以特殊任务的御史,如派往军队的称监军御史,出巡治理重大刑狱的称绣衣御史或直指绣衣使者,皇帝斋戒时持书而侍的称治书御史。这类御史因事而设,不成定制。御史大夫的属吏有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等。

    列卿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一部分列卿的官名有所变更,属官有所增减。具体如下:

    奉常,汉景帝时改名太常。太常除掌管宗庙礼仪之外还兼有管理学校教育的职能。汉初沿秦制设博士,为太常之属,但数量不大。汉武帝时提倡儒术,下诏置五经博士。同时在长安建立太学。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主官为仆射,教师称五经博士,学生叫博士弟子员,也称太学生。汉代太学不断扩大,太学生数量一再增加,成为汉代官僚队伍的后备军。

    郎中令,汉武帝时改名光禄勋,主要职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属官除丞外,仍设大夫、郎、谒者。其中大夫、郎有所变化。中大夫改名光禄大夫,地位最显要。太中大夫、谏大夫仍旧。郎除中郎、郎中外,又增设侍郎、议郎。议郎与其他郎官不同,职掌与大夫相近。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地位很高。郎中有车、户、骑三将。中郎三将分统郎官,负责执戟宿卫。汉代还有虎贲、羽林中郎将。虎贲,原名期门,武帝时候设置,平帝时更名虎贲郎,增设中郎将。羽林,初名建章营骑,后改羽林骑。又把阵亡军士子孙收养在羽林,称羽林孤儿。宣帝时置中郎将。虎贲、羽林,负责执兵送从,有时也调往远方征战。谒者,是传达诏令的官员。

    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名中大夫令,负责保卫皇宫。军士称南军。卫尉与光禄勋虽同司守卫宫殿门户,但有所区别。卫尉率军士为兵卫,光禄勋率郎官为郎卫。兵卫昼夜巡警,检查门籍,与负责京城守卫的北军相表里。郎卫则是宿卫、仪卫。

    廷尉,景帝、哀帝时一度改名大理。主持司法断狱。属官有廷尉正,左、右监,左、右平。

    典客,景帝时改名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lu卢〕。胪,乃传呼之义,大鸿胪就是传达官,主管接待外国少数民族使节。属官有行人等三令、丞。大鸿胪与秦代典客不同之处是汉代“皇帝建诸侯王,宾诸侯王,皆属大鸿胪”(《通典》卷二六注引应劭曰),秦代不设诸侯王,当然也不可能有此职能。汉成帝时把典属国并入大鸿胪。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朝而保留国号的称属国。中央派往属国的官员有都尉、丞、候、千人。

    宗正,平帝时改名宗伯,职掌宗室事务,通常由宗室中声誉较高者充任。下设丞。属官有都司空令、丞,掌治宗室罪人;内官长、丞,掌管内官(即侍卫官);公主家令、门卫,主管皇帝女儿家事。

    太仆,除管皇帝车马外,兼管国家的马政。汉代官府马匹分养于各监、厩。各监、厩均有令、丞、尉。

    治粟内史,景帝时改名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名大司农。主管全国财政经济。下设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