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中丞。汉代著名理财家桑弘羊曾任过此职。
中尉,武帝时改名执金吾。下设中垒等四令、丞。负责保卫京师长安(今西安)。军士称北军。
将作少府,景帝时改名将作大匠。下设丞。属官有左、右中候,负责建筑施工。
水衡都尉,武帝时候始设,掌管上林苑(御苑),兼管皇室财物及铸钱。
少府最大的变化是尚书地位的提高。武帝时用宦者主尚书。成帝时罢宦者,仍用士人。以后,士人、宦者兼用。西汉士人任尚书职称尚书令,用宦者担任称中书谒者令。尚书的主要职责是“臣下章奏上尚书,尚书进于天子,乃下丞相;有政事,天子常与之议”(《汉官答问》)。分四曹办事:常侍曹管丞相、御史大夫之事,二千石曹管刺史、二千石之事,户曹管庶民上书之事,客曹管外国四夷之事。以后又增加三公曹,主管刑狱之事。其次是宦者的职务增多。有黄门令、丞,是主管禁(皇帝居处称禁)中的宦者;给事黄门、小黄门,掌侍皇帝左右,递进尚书奏书,关通禁省内外。
第二,列卿中又有九卿之称。九卿后来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地位一般高于其他列卿。
第三,内朝形成。内朝又称中朝。汉初随着丞相权力的发展,皇权与相权之间出现矛盾。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一方面削弱丞相权势,另一方面提高左右亲信臣僚的地位。这些人就是将军、侍中、中常侍、左右曹、诸吏、散骑等,而以地位极高的大司马大将军为主。他们日常在皇帝左右,直接替皇帝出谋划策,逐渐形成了一个宫内决策系统,称为“内朝”。内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系“外朝”相对应。外朝则逐渐演变为执行系统。皇帝依靠内朝制约外朝,内朝则恃皇帝之重凌驾于外朝之上。由于上下文书由尚书掌管,所以武帝死后又以大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自此以后,大将军大司马成为掌握实权的内朝领袖,丞相虽然还有一定地位,但实际职权却削弱了。
加官也是扩大内朝力量的一种手段。内朝官中的散骑、中常侍、侍中、左右曹、诸吏,都可成为加官,加官中还有给事中。关于加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道: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也就是说,外朝官不分文武,不论职位高低,只要皇帝亲信,即可加侍中、给事中等官,从而得入禁中奏事,一身而兼内、外朝两种身份。
西汉宫官也沿用秦制。只是景帝时改将行为大长秋,或用士人,或用宦者,又有中长秋,都是皇后宫官。詹事地位比秦朝有所上升。太子宫官增设太子太傅、少傅,负责辅导太子。
武官最高层次称将军,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列将军。列将军之前的各种将军均为“重号将军”,其中最尊者为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可加大司马。列将军是指上将军、游击将军、护军将军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杂号将军”。将军有自己的属吏和幕府。幕府是将军的办公机构,属吏由将军自辟。低于将军的是校尉。“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汉书·卫青传》颜师古注)。京师有中垒、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屯骑、胡骑、虎贲八校尉,汉武帝时创设,隶执金吾。
(2)地方官
汉代地方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郡县,一类是诸侯王国。
京畿地区不同于郡国。汉初设内史,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主爵都尉)同治长安城中,使辖京畿之地。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pingyi平意〕,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合称三辅。三辅既是官名,又是区域名。三辅还有京都尉、左右都尉,分管三辅治安。武帝还设置司隶校尉。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有人向武帝告发太子刘据在宫中埋木头人诅咒皇帝。刘据闻知大怒,发兵杀死诬告者江充。汉武帝派兵镇压,刘据自杀。史称“巫蛊〔gu古〕之祸”。在这一事件中武帝调用了在宫中服刑的徒隶,而司隶正是率领这些徒隶的官员。事后,司隶保留下来。不久正式设立司隶校尉,其职责是督察京师重地及三辅、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七郡,上可纠举包括三公在内的朝中官吏,下可督察郡国要员,是十分显要的监察官。
汉初,郡之组织设守、尉,不置监御史。景帝时改守为太守,尉为都尉。太守是一郡之长,都尉佐助太守,管理武职甲卒。太守属官有丞、五官掾、主簿、督邮、诸曹掾史。丞是太守的助手。五官掾则有太守“股肱〔gong工〕”之称。主簿管文书。督邮主要任务是监察各县。《三国演义》第二回“张飞怒鞭督邮”故事中的督邮,即是此官。诸曹掾史分管具体事务。都尉属官也有丞和诸曹掾史。县级组织仍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