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三、朱棣得位
    南京政府昏招迭出。

    不能说建文帝没有头脑,更不能说他没有预感。据未必可靠的史料称,册封皇太孙之后,朱元璋曾自鸣得意地对他孙子说?:朕安排已定。诸王驻守边疆,边境可保无事,你就高枕无忧踏踏实实地做个太平皇帝好了。

    朱允炆却问:外敌入侵有诸王,诸王发难又靠谁?

    太祖高皇帝竟无言以对。

    看来,那时他并不认为这种事情会发生。

    沉默良久,朱元璋反问:你说呢?

    朱允炆答ib.:以仁德感化,以礼仪制约,感化制约不了就削减封地,削藩不成就废爵,实在不行就出兵。

    高皇帝说:也只能如此。

    可惜这是典型的纸上谈兵,沙盘推演都没有。因此事到临头,建文帝和他的臣僚并不知道计将安出。最为迂腐可笑的是,与朱棣一口咬定自己受奸臣迫害,兵出燕山属于正当防卫相反,他们就连如何定义这场战争都要争论不休。最后还是齐泰一锤定音:明其为贼,敌乃可克!

    建文帝这才下诏,称朱棣“义不容赦”云云。

    然而四个月后,齐泰和黄子澄就被罢官。直接原因当然是南京政府讨伐“反贼”的大军被打得一败涂地,燕王语气强硬地要求立即处死奸臣。皇帝不能照办也不能不办,只好将齐泰和黄子澄藏起来,再用罢官的说法去忽悠燕王。

    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请问,齐泰和黄子澄到底是不是奸臣,燕王又是不是反贼?如果燕王是反贼,就该驳回妄言将其剿灭。如果齐泰和黄子澄是奸臣,则应该捉拿归案就地正法。现在的做法两头不靠,算是哪一出?

    何况“清君侧”不过借口。处分齐泰和黄子澄,这借口就等于被坐实。更何况明贬暗藏,天下人能不知道?结果是除了让燕王耻笑,将士寒心,不会有什么别的效益。

    问题是这种蠢事不止干了一回。建文三年,正月时东昌告捷,齐泰和黄子澄官复原职;三月份兵败大名,那两个人又被贬斥。如此首鼠两端,只能说明建文帝既无定力,也无主见,还没有担当,只能让燕王看不起。

    所以,朝廷以后再派使节,便只有受辱的份。

    比如最高法院副院长薛岩。

    薛岩是在齐泰和黄子澄再次罢官时出使燕营的,燕王则在之前对此表示了有条件的满意。于是朝廷便以为有了可以讨价还价的机会,开出的条件则是恢复朱棣王爵,也不追究他和将士们的战争责任,只是以后不得干预朝政。

    与此同时,他们又拟定了天子密诏印在黄纸上,让薛岩将这些传单在燕营秘密散发,以动摇军心。

    燕王看了公文,问薛岩:皇上怎么说?

    薛岩答:殿下早上解甲,朝廷晚上就撤兵。

    燕王一声冷笑:这不是哄小孩子吗?

    薛岩吓了一跳。

    燕王又说:我这里有大丈夫!

    众将士齐声呐喊:杀了他!

    薛岩屁滚尿流。

    燕王却说:薛岩是天使不是奸臣,随本王阅兵吧!

    这其实是耀武扬威,薛岩也看得心惊肉跳。

    那些黄色的纸,当然根本不敢拿出来。

    回到南京,更满嘴都是燕王的好话。

    这是建文三年四月的事。到四年六月,谈判代表就升级为朱棣的堂姐庆城郡主,条件也变成了划江而治。

    燕王却不吃那一套。

    他问:周王和齐王在哪里?

    郡主如实回答:周王尚未复爵,齐王仍然软禁。

    燕王一眼看穿南京政府没有半点诚意。是啊,如果当真想要和平,周王和齐王就是最好的谈判代表。至少,也应该改善二王的现状做做样子,他们却连样子都不肯做。

    割地求和,也是这样求的?

    呵呵!这可真只能“呵呵”了。

    不过,燕王心里冷笑,话却是另外一套。他流着眼泪对堂姐说:弟弟不想要地。皇考赐的地尚且保不住,哪里还敢想什么划江而治?弟弟只想诸王复位,只想杀奸臣。请姐姐替我转告,如果上天保佑,兄弟姐妹们见面不晚了。

    哈哈,这其实是最后通牒。

    谈判代表则继续升级,变成诸王。

    传达的内容,则还是前面那一套。

    燕王一看又没有周王,脸色马上就变了。何况诸王都是他的弟弟,也就毫不客气:刚才那些话是奸臣教的吧?

    诸王哭丧着脸回答:皇兄明察秋毫。

    什么事情都没办成的诸王被礼送回京,建文帝计无可出,只能以泪洗面。齐泰和黄子澄外出搬兵并无结果,秘密送往全国各地的诏书也如泥牛入海,丧钟却悄然响起。ib?

    皇帝终于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事实上在那个闷热的夏天,背叛成为主题,就连建文帝最信任的谷王朱橞(读如惠)和大将李景隆也不例外。朱橞是诸王中最早举报北平有变的,后面那位则是秘密逮捕周王的执行人,以及讨伐燕王的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