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兵出燕山
    朱棣出兵前,先杀了几个人。

    被杀的是朝廷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地方官。朱棣装病的时候他们曾经前往探望,只见王爷大热天拥着火炉,还浑身哆嗦叫冷。因此,当燕王宣布病愈,并且表示愿意交出朝廷通缉之人犯时,他们犹豫了片刻还是进宫了。

    燕王请他们吃西瓜。

    刚刚吃了一片,燕王突然站起来破口大骂:寻常百姓家尚且兄弟宗族和睦,寡人身为天潢贵胄却天天被追杀,简直不得一日安宁。朝廷待我如此,还有什么是干不得的?本王又何曾有病,全是被你们这帮奸臣所逼!

    说完,愤然扔下西瓜。

    卫士们一拥而上,南京政府的人被擒。

    北平也很快就落入燕王手中。

    接下来便是祭旗衅鼓,誓师出征。

    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法律依据则在祖训: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

    因此,朱棣以“靖难”自居。

    可惜这说不通。

    没错,燕王可以把齐泰和黄子澄说成是奸臣,内有奸恶亲王也可以统领镇兵讨平之,然而前提却是奉天子密诏。那么请问,朱棣有建文帝的密诏吗?当然没有。

    何况最后是要退兵归藩的,有吗?

    也没有,恐怕就不曾想过。

    那他不是谋反篡逆是什么?

    燕王自己当然更是心知肚明。建文削藩时,曾派刘伯温的儿子刘璟到北平观察动静。燕王知道刘璟非同寻常,便在某次下棋时半开玩笑地说:你就不能让着我一点吗?

    刘璟正色回答:该让的让,不该让的半点不能。

    所以燕王对姚广孝说:民心向着那个人,奈何?

    姚广孝答:臣只知天道,不知什么民心。

    这是胡扯!

    什么是天道?

    出征时的狂风暴雨吗?

    当然,如果有灵异,燕王他们也不会放过。建文四年五月七日,燕军兵临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城下,守将二话不说就开门投降。朱棣高兴地问:你是怎么想的?

    守将答:本地僧伽神最灵,是他托梦于臣。

    这故事立即被遍告全军。

    不过,朱棣非常清楚,民心向背还得自己争取。因此他在历时三年的战争中坚持严明纪律约束?部队,绝不允许滥杀无辜和掠夺百姓,甚至要求优待俘虏,善待亡灵。

    燕王自己也以身作则。他曾经亲自走进战俘营里对那些降卒说:谁没有双亲?谁没有故土?本王也是为了妻儿老小能够活命,不得已才起兵的。你们愿意留下的,将来本王论功行赏,想回家的发给盘缠,私自逃跑者格杀勿论。

    所有人都山呼万岁。

    阵亡的南京政府军将士则被以礼安葬,燕王甚至为他们撰写了碑文,大意是:你们都是追随太祖高皇帝南征北战的英雄啊!如今既无公义又无私仇,只因奸臣逼迫,便毙命于刀锋之下,暴尸于荒野之中,真是何等无辜和不幸!

    结果,战俘们回去以后都说燕王仁义。

    背了黑锅的齐泰和黄子澄禁都禁不住。

    对待自己的部下,燕王更是将心比心。某次行军露宿在野外,天寒地冻夜不能寐,唯独燕王面前有一小堆废弃马鞍燃起的篝火。看见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往火前凑,燕王立即发出邀请,让他们围在自己的身边。朱棣说:饥寒交迫最难忍受,本王真是恨不能让三军将士都来这里烤火啊!

    这个故事迅速传遍全军。

    甚至直到胜利在望的建文四年年初,燕王也没有改变他的一贯作风。某次行军途中,他看见一个生病的士兵躺在路边呻吟,立即让随从把士兵扶上自己备用的马匹。燕王动情地说:人病不能行走,不带上他就意味着抛弃他。何况他是因为随我征战而生病的,又岂有不闻不问之理?

    这个故事同样迅速传遍全军。

    将不弃则兵不离。艰难的三年内战中,南京政府军不乏投降者,燕王这边却几乎不见叛逃,并非没有原因。

    更难得的是,朱棣并不以功利主义的态度看问题。建文四年六月,南京政府军中有人杀了兵部侍郎陈植,率众投降燕王。燕王的处置却是将那邀功请赏的叛徒立即斩首,同时隆重地安葬了拒不投降,坚持抵抗自己的陈植。

    这个处置漂亮之极。实际上燕王这样做,恐怕不仅只是教育部下应该忠诚,也是在宣示自己战争的正当性。因为正义之师是不会欣赏叛徒的,尽管他一直在招降纳叛,也尽管泗州守将投降与那个家伙杀害陈植只差一个月。但,前者是得到神启,后者却是卖主求荣,又岂能同日而语?

    朱棣称得上是政治家。

    他也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牌。

    当然,战争毕竟是战争,不能战胜对方便是空谈。何况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反抗朝廷,原本就处于劣势;而坚持正统观念和纲常伦理,效忠建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