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兵出燕山
皇帝的也不在少数。

    比如南京政府军的先锋官平安。

    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曾经跟随燕王攻城略地,对燕王的战略战术了如指掌。因此两人的战争可谓棋逢对手,不敢大意的燕王也只好亲自迎战。结果是马受伤,箭用完,手中宝剑折断,五次三番差点就被平安立斩马下。

    事实上从建文元年到四年,作为死敌和劲敌的平安每次都让燕王几乎陷入绝境。甚至直到后来战败被俘,他还大言不惭地说:臣杀殿下,有如摧枯拉朽。

    燕王叹息说:高皇帝真会养壮士!

    然后,客客气气把平安押送北平。

    好在平安是将不是帅,燕王的政治天赋和军事才能却远在建文帝之上。当然,他也应该感谢父皇把功臣和宿将杀得差不多了,建文帝能够支持三年只因为他在南京。

    燕王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他决定不再攻城略地,而是直扑金陵,并且绕过济南和徐州。因为尽管经由济南是走直线,可惜济南的守将忠贞不二智勇双全。建文二年,用兵如神的燕王中了他的诈降之计,差点死在那里。除了避其锋芒,其实别无选择。

    攻打徐州也一样,那只能是消耗战。

    事实证明朱棣的决策很正确。建文四年四月,孤军深入的燕王在南方战区大败政府军,活捉平安。战争进行得艰苦卓绝险象环生,燕军将领绝大多数都信心不足。因此,胜利之后全军欢声雷动士气高涨,黄子澄闻讯则放声痛哭:大事去矣!我们这些人死一万次,也不能赎误国之罪!

    形势急转直下,民心向背大变。

    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起兵的合法性问题已经没有太多人在意,大家更为关注的是谁胜谁负。毕竟,无论谁当皇帝都是朱家人,其实不关臣民的痛痒。成者王侯败者寇,正确地选边站队才是牵涉到身家性命的大问题。

    那么,南京方面又如何呢?

    靖难之役示意图

    

    据《剑桥中国明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