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起事那天,狂风暴雨。
这是公元1七月的事情。一年前,七十一岁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去世,时年二十三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读如文)遵照遗嘱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正史说,这位年轻人有着一颗仁慈而柔软的心,善待人民并且热爱学习。因此他或许没能想到,自己竟会被亲叔叔逼得走投无路。
太祖高皇帝却已经种下祸根。
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朱元璋应该算得上是个幸福的人,哪怕他不是大明王朝的高皇帝。因为他居然有二十六个儿子,而且大多茁壮成长。更让人羡慕的是,前面五个还都是或被说成是嫡出,即原配马皇后所生。帝国的江山社稷和万世基业是否后继有人,在他那里原本不是问题。
何况,嫡长子朱标早已立为皇太子。
于是,洪武三年四月,他一口气封了九个王:
次子朱樉(读如赏),马皇后子,封秦王,都西安。
三子朱㭎(读如刚),马皇后子,封晋王,都太原。
四子朱棣(读如第),马皇后子,封燕王,都北平。
五子朱橚(读如肃),马皇后子,封吴王,都钱塘。
六子朱桢(读如真),胡充妃子,封楚王,都武昌。
七子朱榑(读如福),达定妃子,封齐王,都青州。
八子朱梓(读如紫),达定妃子,封潭王,都长沙。
九子朱杞(读如启),生母不详,封赵王,次年薨。
十子朱檀(读如谈),郭宁妃子,封鲁王,都兖州。
当时,朱杞才一岁,朱檀才两个月。
洪武十一年,又封了五个。
最后,除太子朱标和幼子朱楠外,全部封王。
王国所在之处也多为战略要地,尤其是第一批所封的八个王,以及成都的蜀王朱椿,荆州的湘王朱柏。于是,朱家这些名字带有“木”字偏旁之皇子的政治军事势力,便森林般地覆盖全国,成为一种不可描述的力量。
没错,他们可能是藩篱,也可能是隐患。
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的。洪武九年,山西省平遥县一个担任训导名叫叶居升的小官上书朝廷,批评朱元璋建国以来犯有三个错误:分封太侈,求治太急,用刑太繁。他还特别提醒陛下:汉高祖封建诸王而有七国之乱,晋武帝分封天下而有八王之乱。前车之鉴犹在,不可粗心大意。
明初诸王封地图
![]()
注:朱橚在洪武三年始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十四年就藩开封。
结果,这个小官死在了狱中。
不过,朱元璋一意孤行,倒也不完全是刚愎自用和固执己见。事实上,由于帝都远在东南,北边又不太平,必须有得力干将镇守地方。可惜功臣是他信不过的,信得过的只有儿子。安排朱樉都西安,朱㭎都太原,朱棣都北平,朱橚都开封,其良苦用心已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再说太子已立,又何惧之有!
但是谁能想到,那储君竟会先他而去呢?
皇太子朱标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完全没有想到会遭受如此打击,便老泪纵横地在东角门召见群臣,询问计将安出。
八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说:有皇孙。
九月,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现在看来,这未必是朱元璋的唯一选择,更非他的最佳选择。作为踏着无数尸骨登上皇位的枭雄,他非常清楚幼小文弱的朱允炆多半压不住阵脚,立燕王朱棣更为合适。因此他问:国赖长君。第四子英武似朕,立为太子如何?
刘三吾又说:立了燕王,秦王和晋王怎么安排?
秦王和晋王同为嫡子又年长,摆不平啊!
朱元璋只好作罢。
被立为储君的那个十五岁少年也忧心忡忡。他问自己的辅臣黄子澄:叔叔们如狼似虎,到时候我可怎么办?
答:削藩,削弱藩王们的力量。
朱允炆听进去了。六年后即位,他又问黄子澄:当年在东角门说的话,先生忘记了吗?
答:不敢。
但是怎么做,有分歧。
兵部尚书齐泰主张直接拿朱棣开刀,因为威胁最大的是马皇后那四个儿子,而秦王和晋王在此时都已去世。擒贼先擒王,树倒猢狲散。拿下朱棣,便可定局。
黄子澄却认为,燕王树大根深难以动摇,因此主张吃柿子挑软的捏,先将本来就有劣迹的诸王问罪,其中首选就是周王朱橚。朱橚和朱棣是同母兄弟,削周即削燕。
议决,便雷厉风行。
周王朱橚被秘密逮捕,废为庶人,软禁在南京。
岷王朱楩(读如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