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建立不久,就曾着手组织编写宋、辽、金三史。但因三个朝代同时存在,究竟应以谁为正统,如何处理三者与元朝历史地位相关的问题,朝廷内部长期争论不决。一派主张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一派则坚持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使编撰工作难以进行。元顺帝时,丞相脱脱主张宋、辽、金各为一史,独自成书。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3月,元顺帝采纳脱脱的建议,诏令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尔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为总裁,主持修史。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元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财政也很困难,因此三史都是仓促修成。三史同时进行,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三月《辽史》先成,十一月《金史》续成,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撰成。欧阳玄为实际纂修三史的主要人物,在发凡起例、审阅改定方面出力最多,论、赞、序均出于其手。三史分别完成时,上奏朝廷的表章也是欧阳玄所起草的。
《宋史》(图15)以卷帙浩繁著称,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合计496卷,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它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至赵昺〔bing丙〕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记载了北宋和南宋共320年的历史。
宋代统治时间长达300多年,其间政治制度日益完备,经济文化有所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因此,元朝修撰《宋史》时,有丰富的史料可资利用,例如编年体的日历、实录,纪传体的官修国史资料,详记典章制度的各朝会要,还有宋人有关的史学撰著以及大量的宋人文集、笔记等。由于可作依凭的现成史料较多,《宋史》才有可能撰成鸿篇巨著。
![]()
图15 《宋史》,元至正六年刻本
《宋史》体例完备,纪、传、志、表俱全。特别是15种志书篇幅庞大,占到全书1/3,系统而详细地记载了宋代的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军事、文化典籍?等,虽然其间不无错谬芜杂,受到后人指责,但其记述之详实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列传也内容丰富,共收入2000多人,虽有文字繁冗的毛病,但从史料价值上看,详尽胜于简略,而《宋史》每于长传之后,另有扼要概括,也是其特有的补救之法。在现存有关宋代的众多史籍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全面系统地保存了320年间大量官方和私家史料,它所记载的不少史实是别的书中没有的。因此,研究辽、宋、金的历史,《宋史》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史籍之一。
《宋史》由于篇幅庞大而又成书仓促,对于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丰富史料未能精心整理鉴别和认真剪裁加工,而是采用省力的办法,各自袭用旧文,草草拼凑成书。因此,全书比较芜杂粗糙,错讹疏略和矛盾抵牾之处较多。读者往往需要综合起来参证考订,才能避免失误。全书内容也极不平衡,详于北宋,略于南宋,南宋初期和中期又详于末期。自理宗之后,列传多半仅罗列职衔而没有什么实事,内容空洞。宋代理学逐步流行。《宋史》创立《道学传》,并将它置于《儒林传》之前,对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等都立了专传,大加颂扬。这虽然实际反映了宋代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历史特点,但《宋史》在评价史事、褒贬人物时,不是从历史功过出发,完全以理学观点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造成了许多善恶忠奸的颠倒与混淆,例如偏袒保守的元祐党人,贬低变法革新的王安石等。其原因就在于《宋史》的编纂者都是理学思想的崇奉者。有关宋元战争的记录,凡于蒙古军不利的战况,因其触犯元朝统治者忌讳,《宋史》均删削不载。
《辽史》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八卷,列传45卷,国语解一卷,共116卷。其记事上溯至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任契丹部落“夷离堇”之时,下至辽天祚帝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宋、金联合灭辽,主要记载了辽政权200多年的历史。其中也简略兼叙了辽以前契丹族和辽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的历史。
《辽史》的修撰由于义例未定,主要是金朝继承哪一朝的“帝统”问题没有解决,因而长期延搁。直到元末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脱脱任纂修三史的都总裁,才决定辽、金、宋“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bing丙〕、陈绎曾四人分撰辽史。他们以辽耶律俨《实录》、金陈大任《辽史》为基础,参考《资治通鉴》、《契丹国志》以及各史的《契丹传》等,稍加修订编排而成。
《辽史》为二十四史中最为简略粗疏的一部。既没有认真搜集和考订史料,又没有详细检对和润色文字,因此,重复、缺略、错误和矛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