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叙《十国世家年谱》。欧阳修认为五代是个乱世,其礼乐文章根本没什么可取的,因此,除《司天考》(类似于《天文志》)和《职方考》(类似于《郡县志》)外,其他典章制度一概没有写。
《旧五代史》曲笔回护五代统治者的文字,欧阳修都加以改正,据实直书其事;对于世俗流行的祥瑞迷信说法,欧阳修多半予以删除,或者采取保留和存疑的态度。他还看到了一些《旧五代史》编撰者所没有看到的历史资料,如王溥《五代会要》、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g称〕《五代史阙文》等多种有关五代的历史撰述,又兼采笔记、小说之类的记载,丰富和补充了《旧五代史》所缺略的史实,如对王景仁、郭崇韬、安重海、李茂贞等传,都或多或少地补充了若干事实,有些地方则插入比较鲜明生动的情节,以小见大,加深读者对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再如《四夷附录》主要记载了有关我国契丹等民族的历史资料,也是《旧五代史》所没有的。欧阳修是著名古文学家,文学成就较高,全书出于一人之手,文字严谨洁净,远非《旧五代史》之芜杂卑弱可比。但由于追求简洁和一字褒贬,或拘守于刻板的书法义例(如“用兵无胜负,攻城无得失,皆不书”),有些地方或者删略太过,或者记事不明。如果不是从《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旧五代史》,这些缺略不明的史实几乎就无处可以查考了。总之,从史料价值而言,《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是可以互相参证补充的,不可偏废。
自金章宗明令将其立于学官,“欧史”就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尤其南宋统治地区,理学盛行,以《春秋》笔法著称的《新五代史》更是一举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以后历代传刻不绝。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比较便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