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图13)后晋刘昫〔xu叙〕等撰。全书有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合计200卷,约190万字。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下到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记载了唐代290年的历史。原名就叫《唐书》,至北宋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问世,后人为了便于区别,才分别加了“旧”、“新”二字。
《旧唐书》始撰于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至开运二年(公元945年)6月告成。书撰成时,恰值刘昫新居相位不久,遂以监修身分领衔奏上。刘昫得享虚名而并无贡献可言,实际该书主要作者是张昭远、贾纬等人,监修是赵莹。《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重要史籍。
![]()
图13 《旧唐书》,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
唐代重视修史,历朝都修实录,并在实录基础上撰修国史。著名的史臣,如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huan环〕等相继都有撰述唐代官修的国史对唐初至代宗时期的历史记述比较翔实完整,而且已经写成纪传形式,另外还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实录都保存较好。至于唐代晚期,由于社会动荡,兵荒马乱,只有武宗朝有实录一卷,其他则都缺略了。《旧唐书》编撰者生活的时代去唐不远,他们有条件接触到大量唐代官修国史、实录等原始资料,并加以研究利用。由于其所凭借的史料本身就有详略精粗的不同,加上成书仓促,所以《旧唐书》的面貌显得前半截好,后半截差。前期和中期大体上都是直接抄录唐代官修国史、实录的旧文,史料翔实具体,行文严整明晰,但袭用旧史的痕迹十分明显,没有经过统一的修饰润色,不少地方都还保留着“今上”、“至今”等字眼,有些本纪、列传的论里还赫然保存着唐代史官的名字,如“史臣韩愈曰”、“史臣蒋系曰”、“史臣韦述曰”等。武宗以后各朝,因为没有旧史可做凭借,全靠编撰者自己搜访采辑材料,略加补缀,敷衍成篇,因而记载芜杂繁碎,内容缺略错谬,不一而足。对唐代后期人物遗漏甚多,即使有传,所记也仅为履历职衔,没有多少实事。由于众手杂凑和因循旧说,书中的史学观点也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以上情况说明,《旧唐书》的编撰工作是比较粗糙草率的。
虽然如此,《旧唐书》的史料价值却是比较高的。它叙述史实比较详细具体,保存史料比较丰富完整,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进展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后代治史者的重视。宋代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其《唐纪》部分采录《旧唐书》较多,就是因为它记事比较详细明白。《旧唐书》保存了不少有历史价值的资料。例如《吕才传》收入其论宅经、禄命、葬书的文字,《卢藏用传》载其《析滞论》等,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反对世俗迷信观念的重要材料。《贾耽传》记其编绘地理图志之事,载其奏进地图时所上的两篇表,也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魏征、马周等人传记中的奏疏,不少是很有历史影响的重要政治文件。即使后期的本纪,总的看起来比较芜杂,但也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例如《懿宗本纪》、《僖宗本纪》关于庞勋起义、黄巢起义的记载就比较详细而且珍贵。昭宗和哀帝两篇本纪,对唐末某些藩镇、宦官的嚣张跋扈也记载得比较生动具体,是对唐末社会现实某一方面的真实反映。书中保存的史料大多比较生动原始,没有什么人工雕琢的痕迹,文字也比较自然朴实。总之,《旧唐书》的史料价值是刻意追求斧削雕饰的《新唐书》所无法掩盖和替代的。
《新唐书》(图14),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全书有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合计225卷,约175万字,记述时间范围与《旧唐书》相同,是《旧唐书》以后又一部系统记载唐代历史的专著。
《新唐书》编撰于宋仁宗时,大约正式开始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历时17年,到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由当时任参知政事提举编修的曾公亮以监修官身分奏上。参加编撰的人先后变动较大,包括欧阳修、宋祁、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等。前期宋祁主持修撰,完成列传150卷,后来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和吕夏卿等负责编写,欧阳修则是中途参加,后期主持修撰纪志表,并总其成。从文字风格来分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于欧阳修之手。特别是他写的赞和序,几乎就是其政论文章的翻版,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在看样审定全书时,欧阳修以宋祁为前辈,对他十分尊重,不仅对列传部分未做什么改动,而且坚持要署宋祁的名。列传和纪志表部分分别由宋祁和欧阳修两人题名,这在二十四史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在史学史上传为佳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