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著名史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南朝四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
11 姚思廉像

    他依据齐朝史官的国史旧稿,参考前人旧著,以纪传体形式撰成南齐一代完整的史书。其类传名目大致本于《宋书》而略有改易,如良吏改为良政,隐逸改为高逸,恩幸改为幸臣,索虏改为魏虏。他自创《文学传》,为《宋书》所无,共记10人,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即在其中,但言其历算较详,没有谈到他的文学成就。在列传中,作者兼用班固类叙法与沈约带叙法,故能传目不多而人物详备,避免了不分轻重大小人各一传的烦琐失次。《南齐书》诸志较为可取,其《百官志》十分简明。读南北朝史者常苦于官职纷乱,先读《南齐书·百官志》则可以得其概略。《州郡志》详记地理建置沿革,而且每州之下皆简述其风土人情,史料价值颇高。由于古代有关南齐史的著作多已失传,《南齐书》已成为研究这一段古史不可缺少的史籍。

    《梁书》、《陈书》,唐姚思廉撰(图11)。《梁书》56卷,包括本纪六卷,列传50卷,无表、志。上起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下到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记载了梁朝56年的历史。《陈书》36卷,包括本纪六卷,列传30卷,无表、志。上起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下到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载了陈朝33年的历史。二十四史中,唯有此书卷帙最少。

    二书虽成于姚思廉之手,作者也仅题姚思廉一人之名,实际则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续的撰述。姚察为梁、陈、隋三朝的著名历史学者。隋文帝曾称赞“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早在陈朝初年,姚察就曾编撰梁史。入隋后,又奉诏撰梁陈二史,未成而卒。临终前,“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姚思廉历官陈、隋、唐三朝,唐初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来做到散骑常侍。在隋大业初他就开始续补。隋亡后,唐太宗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命姚思廉与魏征同撰梁陈二史,成书大约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以前。魏征只是担任总监修官,他在二书本纪末尾及《陈书·后妃传》后撰有总论。实际的编撰修订工作都是姚思廉执笔的。今《梁书》卷末总论题“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者有26篇,《陈书》题此名号者有两篇,这些篇显然是直接采用了姚察旧稿,其余则为姚思廉的续撰。

    梁、陈二代为姚氏父子所亲历者约居其半,其依据的史料也多出于当世史官之手,书中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原始资料。文字简洁,叙事扼要,是其胜于同时各史的地方。宋代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曾多采其文。二书比较而言,《梁书》内容更为充实,文字也更生动清爽。如在佛教盛行的梁武帝时代,范缜力排众议,独持神灭之说,《梁书》为之立传,客观记叙其事,详录《神灭论》全文,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如坚持不仕并编撰《七录》的处士阮孝绪,文学家兼史学家的沈约,著有《诗品》的钟嵘,著有《文心雕龙》的刘勰〔xie协〕等,《梁书》均为之立传,详细介绍其事迹。其《文学传》达两卷25人之多,反映了梁代文学的兴盛繁荣。另外,六朝文风崇尚骈偶浮艳,唐初仍沿袭不改,姚氏父子却用古朴简明的散文写史,可以说开后世古文运动的先河,也是引人注意的。

    由于时代切近,撰史者顾忌多端,《梁书》和《陈书》都有许多为统治者、亲故者隐讳回护或者夸饰溢美的文字,尤其《陈书》,其文饰隐恶甚至到了密不透风的程度。对陈氏子孙,无论贤愚,人人有传,使《陈书》几乎变成了族谱。又因无实绩可纪,只有多收诏策疏表,以充篇幅,结果臃肿空虚,令人生厌。二书纪传叙事有一老套,一讲历官次序,二叙重要史实,三载饰终之典,不论何人,多以颂扬结尾。这样千篇一律的形式,必然有美则书,有恶则隐,最后导致是非不明,实为良史所不取。二书均为唐初官修的史书,以魏征为总监修。魏征为二书所撰的总论虽然篇数不多,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评论历史,其识见远胜于姚氏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