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制品有蹶张弩和床弩两大类。尤为重要的是床弩的发展,其制品有大合蝉弩、小合蝉弩、双弓弩、次三弓弩、三弓(豆斗)〔dou抖〕子弩等。其中双弓弩前后各安一弓,由七人用绳轴绞张,射程可达150步(每步约五尺)。三弓弩是前二弓后一弓,由70人张射,射程300步。次三弓弩射击的踏蹶箭,能成排牢固地扎钉在夯土城墙上,攻城者可脚踏其上,恰如足蹬阶梯一样,攀登上城。(豆斗)子弩和三弓弩的弦上装有一个铁制的兜子,内放数十支箭,可同时射击,如寒鸦群飞,人称“寒鸦箭”,能大量射杀密集的攻城之敌。由于床弩的威力大,并可发射火药箭,攻守城战和野战都可使用。宋太祖赵匡胤在郊外观看床弩试射时,有的弩竟能射700步远。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军在澶渊之战中,以床弩射杀契丹大将萧挞,使契丹军士气大丧。南宋将领魏丕所创制的床弩,射程竟能达到千步。过去恩格斯曾经说过,英国士兵在14—15世纪使用的大弓,可以把箭射出200码以外,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中国的士兵在10—11世纪时,已经能用神臂弓和床弩,射中500米以外的目标了。元军使用的床弩,射程也有800步。明朝以后,由于枪炮的广泛使用,弩和弓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并终于被淘汰。
(3)箭
如果说弓和弩是发射装置,那么箭就是被发射的具有锋刃的射远兵器,古书中常称它为矢。箭由箭镞、箭杆、箭羽组成(见图10)。
最初的箭是在一根削尖了的竹杆和树枝上,安上一个磨制成尖锋的石镞、骨镞或贝镞,尾部安上一根羽毛制成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镞、骨镞、角镞可知,最初的镞多用骨、角磨制而成。后来由于石器制作技术的提高,石镞便逐渐增多。这些镞开始都是简单的三角形,前部有锋,两翼外展,后部没有铤。尔后便逐渐发展成前有尖锋,后部有铤的镞。最后又从镞身与镞铤没有明显区分的镞,发展成前锋很尖利,镞身与镞铤有明显区分的镞。这种状况,充分反映了骨镞、角镞和石镞在形制结构上不断改进的发展过程。
![]()
1.点钢箭 2.铁骨丽锥箭 3.木朴头箭 4.火药箭 5.乌龙铁脊箭 6.鸣鹘〔gu骨〕箭
图10 箭
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铸镞范说明,当时已能成批铸造青铜镞。镞的两翼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翼末倒刺日趋尖锐ib.,两侧刃已呈现出明显的血槽。这种箭射入人体后,扩大了受创面积,又不容易拔出,提高了刺杀力。西周设立了造箭机构“司弓矢”,所制的镞又有改进,其两翼尖角更大,翼尾倒刺更尖锐,甚至改为平铲尖头,杀伤力进一步提高。进入春秋以后,由于车战的发展和战车防护的加强,所以创制了三棱式镞。这种镞有三条突起的棱刃,有较强的穿透力,能射穿战车坚固的防护装置和皮制铠甲。战国后期大多使用这种箭。秦汉时期已普遍使用钢箭。这种箭不但镞头较长,而且常在头部涂抹毒药。晋代的锐利钢箭能够穿透坚甲。明清两代,箭的名称虽多,但随着枪炮的发展,箭与弓弩一样,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下降,直至最后被淘汰。
(4)抛石机——砲
抛石机是古代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抛射石弹与火球的射远兵器。其射远的作用与弓弩相似。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这种兵器为
〔kuai快〕和发石机。到西晋时期,才在文学家潘岳《闲居赋》的诗句“礮石雷骇”中出现礮字,唐代正式称作礮。宋代将礮改写为砲,有时砲与礮并用。后来又写成炮。北宋大量制造,不但抛射石弹,而且抛射火球。它们的基本构造是在做好的各种大木架上,横置一根木轴,木轴的中央穿过一根具有韧性的粗长圆木,这根粗长的圆木即为抛射杠杆,也就是炮杆。炮杆的尾端系有一个放置石弹或火球的皮窝,头部系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炮索,以便射手拉动。将要抛掷时,由一人测定目标,其他人各拉一根炮索,指挥者一声令下,众人齐拉炮索,使炮杆急速翻转,使炮石沿切线方向飞出,至敌阵击砸目标,达到摧毁和杀伤的目的。《武经总要》记载了宋代使用的十几种炮,其中有固定的单梢炮(见图11)、双梢炮、虎蹲炮等,有安于车上便于机动的车行炮、卧车炮等。
![]()
图11 宋代的抛石机
炮在宋代使用较多,其中陈规和魏胜,是著称于史的善于用炮的抗金将领。陈规在德安(今湖北安陆)守城战中,为了加强城防,选聘了一批能工巧匠,制成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