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远兵器是通过能将蓄积的机械能瞬时释放的装置,把弹、簇射至敌方的远程兵器。有弓、弩、箭和抛石机。是中国古代军队的重要装备,直到枪炮大量使用后才退出战争舞台。
(1)弓
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射兵器。由具有弹性的弓臂和韧性的弦构成(见图8)。恩格斯曾经指出弓箭发明的作用:人类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是“从弓箭的发明开始”的。1963年,考古部门在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用燧石片打制的石镞,长2.8厘米,加工较细致,镞尖较锋利。经放射性碳-14测定,大约制于28000多年以前,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镞之一。从此镞加工工艺的精致程度,可以判知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万年以前已经制造和使用弓箭了。当时所用的弓,大体是用单根的竹木弯曲而成,也就是“弦木为弧”的单体弓。
![]()
图8 弓
随着年代的推移,单体的竹木弓便逐渐发展为复合弓。从殷墟墓葬中发现的弛弓的灰痕,并结合甲骨文、金文中有关弓的象形文字“
![]()
”、“
![]()
”加以考察,可判知商代的弓大致已是使用两层材料粘合而成的合体弓。到东周时期,弓的制作水平已经提高,能使用多种材料制造复合弓,弓的形制构造已经基本定型。复合弓的制作方法是:先在竹和木制造的弓身上,傅角被筋,再缠丝涂漆。这种弓的弹性,要比用单一材料制作的单体弓大得多。据《考工记·弓人》记载,周代的弓系由王室所设“五官”中的“冬官”制造。制弓时,对选料、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所制的弓有用于车战和守城的王弓、弧弓,用于狩猎的夹弓、庾弓,用于习射的唐弓、大弓等。
秦汉以后,弓的基本构造虽然没有变化,但在材料选择和外表的装饰上更为讲究。汉代注重使用强弓劲弩,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名称。汉将盖延、祭彤等骁将所用弓的张力,已经达到300斤。唐军使用的弓有长弓、角弓、稍弓、格弓等四种。长弓用桑木、柘木等材料制成,形体较大,多为步兵使用;角弓的形体较小,强度大,适于骑兵使用;稍弓的射程较近;格弓是用于仪仗的彩饰之弓。宋代骑兵多用强弓,采用“满开弓,紧放箭”的速射方法射敌。清代的弓虽然名称很多,但已不是主要的射远兵器。随着枪炮的发展,弓的射远作用相形见绌,并最终被淘汰。
(2)弩
弩由弓演变而来,是安有张弦装置的弓。张弦装置由弩臂及安于其上的弩机构成(见图9)。弩比弓操射方便,射手可先张弦安箭,再纵弦发射。弓箭手却要在用力张弦的同时进行瞄准,因而弩的命中精度高。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大概在原始社会晚期或者说至少不晚于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木制弩了。到东周时期,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出现了青铜弩机,提高了弩的杀伤力。最早的铜弩机,出土于山东曲阜的鲁国故城遗址。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等地的战国中晚期墓葬中,也都曾经发现过青铜弩机。可见此时安有青铜弩机的弩,已经普遍装备军队,用于作战。此时的弩还是用人臂张弦的弩,所以叫臂(擘〔bo簸〕)张弩。
![]()
图9 弩
战国晚期出现了用脚踏张的蹶张弩,其张法有两种:强弩用脚踹上弩,射程较远;弱弩用膝帮助上弩,射程较近。蹶张弩的射程较远,一般为擘张弩的二一三倍。
西汉时期的弩出现了带刻度的“望山”,其作用类似近代步枪上的标尺,射手可按目标的远近,通过望山控制镞端的高低,调整发射角,以便准确地命中目标。东汉时期出现了单人所用弹射力最大的腰开弩。发射时,弩手坐于地上,两足向前蹬弓,用扣系在腰间的拴钩之绳拉弦张弓。由于弩手利用了腰部和两腿的合力拉弓张弦,所以弓的弹射力增强,射程比蹶张弩更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以绞动轮轴张弓射箭的床弩。床弩(又称床子弩)的弩床上可安一张或几张弓,以多弓的合力射箭,其射程之远和杀伤力之大,远非单弩可比。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已将西汉时连续射箭的连弩,改进为十箭连射的元戎弩。
唐朝的军队装备有七种弩,其中大木车弩就是东汉出现的床弩,弓长12尺,用绞车张弦射箭,主要用于攻守城垒和安于战车战船上进攻强敌。宋代的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