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大汶口、马家浜、马家窑等文化遗址多有出土。在形体上有圆盘形、梯形、长方形、亚腰形、有内形和胆形等多种形式。石钺的上部有穿孔,刃部呈半圆形,弧度较大,两角微翘。青铜钺在夏末商汤伐桀时已有使用,尔后便成为商军的装备。商代的青铜钺宽大而厚重,装饰华丽。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两件大铜钺,都铸有“妇好”二字,被称为“妇好钺”,长37.3—39.5厘米,刃阔37.5厘米,重九公斤,饰有双虎噬人头纹,被商代第23代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作为领兵出征时统帅权的象征。钺有时也作为礼器和断头用的刑具。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时“左执黄钺,右秉白旄”,指挥战斗。纣王战败自焚后,武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武王进驻商宫行登基礼时,“周公旦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表示辅佐武王统治国家。战国时期,钺已很少使用,秦汉以后已与斧混用,大多用于仪仗。
戚的形体小于钺,故又称小钺。新石器时代晚期曾使用过石制和玉制的戚。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文化遗址曾出土过青铜戚。晚商和西周前期使用较多,秦汉以后便在实战兵器中消失。
(6)棍棒
棍棒是使用最早的打击兵器。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对自然的棍棒已能进行各种简单的加工,或削尖其一端以便刺击,或在其一端嵌以蚌壳、石片以便剖割,或在其一端安上石头以便锤击。唐代以后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棍棒。
宋太祖赵匡胤是善用棍棒的开国皇帝,有人说他靠“一条杆棒打出四百座军州”。在他的推动下,宋代出现了多种棍棒,仅《武经总要》就记有七种,棒端大多安有锋刃头部。如柯藜棒安有裹铁的头部,钩棒安有附带两个倒钩的夹刃,抓子棒安有鸡爪形钩头,狼牙棒安有一个扎上许多狼牙钉的纺锤形的头部,戚家军使用安有刀刃的棍棒。清军多使用虎头棒。
(7)殳
殳是最早由棍棒演变而来的长柄打击兵器。又称杵、杖、棓〔bang磅〕、杸、祋〔dui对〕。殳首多用青铜制造。有无尖锋和有尖锋两大类。无尖锋殳首呈平顶圆筒形,有的在顶上还带有一个铜钮。有尖锋殳首的顶端呈三棱矛状,锋部后面连接一个铜刺球或铜箍,柄的尾端也安有一个铜刺球或铜箍,可刺可砸。商代尚无用殳的记载。周代已将殳列为“车之五兵”之一,长约1.2丈,有的安有金属头。战国时期,殳又被列为“步卒五兵”之一。秦始皇三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殳为铜头圆筒形,筒长4.2寸,直径六分,壁厚一分,头为多角锥体。汉代以后,殳被淘汰。
(8)镋、偒钯、扒、铲、叉、狼筅
镋、偒钯、扒、铲、叉、狼筅(见图5),都是多锋刃兵器,出现较晚,虽然大多不是制式装备,但是也都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
1.偒钯 2.镋钯 3.镋 4.扒 5.马叉 6.铲 7.狼筅
图5 镋钯类兵器
镋是攻防兼备的长柄兵器,形状似叉。一般长7.6尺,重五斤,有三齿和五齿两种,中齿较长,坚锐如枪,两旁为四棱刃的“横股”。作战时,士兵既可用它刺杀敌兵,又可用它格架敌人的兵器。戚继光编练的步兵营都装备了长柄镋。长柄镋还可将柄端插于地上,以其旁侧的两股作为发射架,燃放火箭。《武备志》说它创制于明代后期,在闽、粤、云、贵、川、湘等地都有使用。但近年来浙江淳安县出土的一件三齿镋说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方腊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经使用镋作兵器了。
偒钯由钯头和长柄构成。钯头是用五支箭式尖锋,插在两个月牙形铁制的横刃上构成,两个月牙形的横刃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钯头制成后安于长柄上,柄尾安有金属鐏。偒钯属于多刺锋式兵器。
扒的头部是在一个特制的腰鼓形横木上,安置多根短铁齿,用以击扎敌兵的兵器,使用不多。
铲的头部安有月牙形横刃,柄尾端安有枪锋,前可铲敌,后可刺人,步骑兵都可使用。
叉的头部有三锋,中锋稍长,多为骑兵所用,“上可叉人,下可叉马”。
狼筅是一种长柄多叉刺兵器。创制于明英宗正统年间,时间约为公元1444—1449年,最初出现在四川。后被戚继光所部用于抗倭作战中。狼筅系用多节叉枝刺的毛竹制成,一般有9—11层节叉,柄长1.5丈,前有铁制尖锋可以刺敌,旁侧各层节叉上,大多安有铁包的枝刺。有直形和钩形两种。作战中,通常用它同其他兵器配合在一起使用,具有较好的掩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