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兵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格斗兵器
柲〔bi必〕用的孔,称作“穿”。援和内之间设“阑”,并在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也有穿,胡越长穿越多,柲和戈缚绑得也越牢固。柲是戈的柄。鐏安在柲的尾端,使戈插在地上不致偏斜。

    

    图2 戈头各部的名称

    《考工记·冶氏》规定了戈的各部构造数据:“戈广(宽度)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即戈的宽度为二寸,其内为四寸,胡为六寸,援为八寸。通常的戈,柲长六尺六寸,重一斤14两(古代一斤为16两)。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装备步兵。战国晚期以后,由于铁戟的使用增多,戈在战争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秦以后开始淘汰,两汉以后便在兵器行列中绝迹了。

    “戈”字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字,它不但与防护装具干(盾)连在一起使用时,成为“战争”一词的别称“干戈”,而且还与其他的汉字,组成与战争有关的战、伐、武等字。后来甲骨文和繁体汉字中的“國”字,也把戈作为武装力量的象征,用以保卫国家周边的安全和人民在土地上进行和平劳动。

    

(3)戟

    戟是中国古代将矛和戈合为一体的长柄格斗兵器。由长柄和戟头构成(见图3)。可刺、可钩、可啄、可割,是一身四用的兵器。戟出现于商代,河北省藁城市出土的一柄戟,是在矛柄前端连结矛銎〔qiong穷〕处横安一个戈头构成的。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十”字戟。这种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矛头为主体,侧面出援,构成以刺为主的戟。另一种是以戈为主体,把上阑延长和加宽,构成以钩啄为主的戟。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把长胡多穿的青铜戈和青铜矛联装在一起的戟,成为车战中使用的重要格斗兵器。战国晚期出现了一种刺、援合体的“卜”字戟,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在一根长柄上,联装二一三个无内的戈头,人们把它们称为“二果戟”和“三果戟”。从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戟的使用相当普遍。隋唐以后,戟逐渐退出兵器行列而成为仪仗用品了。

    

    图3 戟的各部名称

    

(4)长柄刀

    长柄刀是由刀身和长柄构成的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格斗兵器。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刀,经过青铜小刀的长期演变而来。长柄刀的刀身较长,刃薄而脊厚。商周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长柄青铜刀,但因制造的数量不多,所以使用较少。直到秦代,长柄刀仍不是军队的装备兵器。西汉时期出现了新型的钢刀。这种刀直体长身,刃薄脊厚,柄较短,柄首上加有圆环,人们称它为“环首刀”。东汉以后,钢制长柄刀的使用增多。三国时期使用长柄刀的名将甚多,如关羽、黄忠、庞德等。晋代的长柄刀柄长四尺,刀长三尺,下有鐏,装备步兵使用。唐代使用的长柄双刃陌刀,全长一丈,重15斤,有的重达50斤。宋代的长柄刀有单刃的屈刀、偃月(掩月)刀、眉尖刀、笔刀、凤嘴刀、双刃的棹〔zhao赵〕刀,以及由戟演化而来的戟刀等(见图4)。明代有钩镰刀、偃月刀。清代虽有挑刀、宽刃刀、片刀、虎牙刀等长柄刀,但已不是主要装备了 。

    

    图4 宋代的几种长柄刀

    

(5)斧、钺、戚

    斧、钺、戚都是中国古代用作劈砍的弧形阔刃格斗兵器。三者的基本构造相似,仅大小不同,大者称钺、戚,小者称斧。

    最早的斧为石斧,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产工具演进而来,开始只有少数人使用。斧身多为长方形和梯形,有的有穿孔,有的没有穿孔。安装时,一般将斧头安入木柄的卯眼内,与木柄垂直正交,构成横柄斧。柄头前粗后细,便于操作。三国时期制成了钢铁斧,诸葛亮曾下令制造战斧,并把它列为与刀同等的战斗兵器。晋以后,斧刃加阔,斧柄减短,砍杀作用提高。唐代流行长柯斧和凤头斧。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将李嗣业率领3000名持长柯斧和陌刀的步兵,在香积寺堵截安禄山骑兵。宋代军中使用战斧更多,南宋将领杨存宗,曾以万名长柄斧手,大败金军拐子马。除战斧外,宋军还使用蛾眉钁、凤头斧挖掘地道,进行攻城战;用剉子斧作为守城兵器,砍杀攀登城墙的攻城之敌。元军常使用锚斧、镰斧进行近战。明代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等战斧。清军八旗兵使用圆刃和平刃斧,绿营兵使用长柄斧和双斧、双钺。战斧除用于作战外,还用作仪仗兵器。

    钺由斧演变而来,石钺的形状与石斧基本相似,在河姆渡、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